第107頁(第1/2 頁)
大體以紹興二年高宗駐蹕杭州為標誌,南宋小朝廷基本在江南站穩了腳跟,宋室南渡也宣告完成。其後,高宗雖然也短暫駐蹕過建康,但那不過是作抗金的姿態而已。當然,也為了做姿態表示自己不忘恢復中原,臨安始終稱為行在。
細說宋朝49:從爭奪關陝到保衛川蜀
在古代,四川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往往有其特殊性,政局動盪時期尤其如此,因而有必要把建炎、紹興年間關陝川蜀地區的宋金戰爭另闢一節細細評說。
張浚因在苗劉之變中勤王有功,頗受高宗青睞,入知樞密院事。高宗問其大計,他強調關陝的重要性,以為倘若金軍由陝入蜀,則東南也始終不保,願身任其事。高宗任命他為川陝京湖宣撫處置使,賦予便宜處置之權,全力經略關陝。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張浚置司秦州(今甘肅天水),宣佈節制永興、環慶、熙河、秦鳳、涇原五路軍馬。
金軍自建炎元年以來入侵關陝,戰果並不顯著,統治也不穩固。建炎四年三月,進攻江南的戰事一結束,金朝將戰略進攻目標轉向關陝。四月,完顏婁室長驅攻入潼關,宋都統制曲端派部將吳玠等在彭原(今甘肅慶陽西南)阻擊,自己率軍在邠州(今陝西彬縣)聲援。吳玠先勝後敗,取端為保全實力退守涇原(今甘肅涇川)。吳玠怨曲端失約,遂與之交惡。婁室見曲端全師而退,揀不到便宜,就退回河東。
這時,張浚誤以為金軍主力還滯留江淮,打算組織關陝反擊戰以減輕東線的壓力。曲端是西北名將,以為&ldo;萬一輕舉,反憂方大&rdo;,對關陝會戰持有異議。張浚聽不得不同意見,以彭原失利為由將曲端投入監獄(富平之戰失敗,將其鑄成死罪而濫加殺害)。他命五路經略大軍,屯駐邠州地區,準備發起戰略反攻。也許為了&ldo;堂堂正正&rdo;,他在戰前竟通知河東金人。宗翰急命遠在江淮的宗弼火速入關,與婁室會師,對付宋軍的反攻。
九月,張浚集結熙河經略使劉錫、秦鳳經略使孫偓、涇原經略使劉錡、永興經略使吳玠、環慶經略使趙哲五路部隊共計四十萬,戰馬達七萬匹,移師富平(今屬陝西),以劉錫為統帥迎擊金軍。
其時,兀朮軍隊近在下圭(今陝西渭南),婁室卻遠在綏德(今屬陝西),宋軍完全可以先一舉收拾勢單力孤的兀朮軍,再來對付南下的婁室軍。但張浚卻數次致函金帥,要求約日決戰。婁室軍移師富平,張浚還在學宋襄公,遣使約期。
金軍允諾而不出戰,以爭取時間,部署戰陣。王彥(他就是原八字軍首領,後來南下為朝廷命將)、吳玠都提出過防守建議,張浚不加採納。十四日,雙方決戰富平,從清晨惡戰至中午,金軍有備而戰,攻擊最薄弱的環慶軍,宋軍五路皆潰,輜重盡失。張浚殺趙哲,貶劉錫,但無補於大局。
富平之戰的失敗,標誌著宋軍在關陝爭奪戰中全盤皆輸,從此金軍控制了這一地區,宋軍只能退保川蜀。有論者以為富平之戰雖然失敗,但大大減輕了東線金軍對南宋朝廷的壓力。東線金軍後來之所以沒再南下,主要是因為嶽飛、韓世忠等抗金武裝的強大,富平之戰縱有作用,也微乎其微,比起關陝大局的失利來,自然是功難抵過。
金軍乘富平戰勝的餘威,盡奪關隴六路,張浚命吳玠扼守大散關東的和尚原(在今陝西寶雞西南),控制由關隴入漢中的要塞。紹興元年(1131年)十月,金軍為了奪取漢中,進窺川蜀,發兵進攻和尚原。金將沒立率師出鳳翔(今陝西寶雞),烏魯摺合出階、成,準備合攻和尚原。但吳玠自富平戰敗以來,早就積粟練兵,列寨死守,因而兩支金軍雖各自輪番進攻,卻無法實現合圍的計劃。
兀朮聞訊,以為奇恥,調集十萬大軍,發誓奪下和尚原。雙方激戰三日,吳玠先命&ldo;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