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第1/2 頁)
孝宗銳意北伐,但內外條件卻令他&ldo;用兵之意弗遂而終&rdo;。他外逢金世宗統治,對手政局穩定,財政充裕,戰備嚴整,無懈可擊;內有太上皇幹擾,自己被索縛手腳,消磨銳氣,有心無力,諸多無奈。孝宗在位二十七年,倒有二十五年受到太上皇制約。
太上皇並沒有如其禪位時宣稱的那樣,不問朝政,頤養天年。一到關鍵時刻,就多方掣肘,出面干涉,例如新任命的宰執必須到他那兒&ldo;入謝&rdo;,面聽&ldo;聖訓&rdo;。在恢復大計上,太上皇更是寸步不讓。他一再告誡孝宗:一旦用兵,對方不過事關勝負,我們卻是關乎存亡;恢復事等我百年以後你再考慮吧!這也是孝宗在隆興北伐後不再用兵的重要原因之一。
淳熙十四年(1187年),太上皇終於去世,孝宗還做了兩年皇帝,但他卻無復當年的銳氣,暗中打算著禪位給自己兒子了。後人以恢復論其父子道:&ldo;高宗之期,有恢復之臣,而無恢復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rdo;說得不無道理,高宗無意恢復,但嶽飛、李綱、張浚都以恢復為己任;孝宗志在恢復,僅一個虞允文也中途而歿。歷史的機遇並不是盡如人意的。
細說宋朝61:兩朝內禪
宋高宗禪位以後退居德壽宮,時稱北內,每月零花錢就是四萬貫,是當時太師等最高月俸的一百倍。每年四十八萬貫支出,還不包括德壽宮的日常開銷。每逢生日,孝宗還得孝敬壽禮,銀五萬兩、錢五萬貫是最常規的進獻。孝宗對太上皇可謂是竭盡孝道,不僅在物質生活上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種種慾望,即便在治國大計上也往往委曲求全,廟號孝宗卻是名至實歸的。
太上皇在禪位後還悠閒滋潤的活了二十五年,淳熙十四年(1187年)以八十一歲高壽一命歸西。明清之際王夫之在《宋論》裡有一段話,可以移作對高宗其人的蓋棺之論:&ldo;高宗忘父兄之怨,忍宗社之羞,屈膝稱臣於驕虜,而無愧怍之色;虐殺功臣,遂其猜防,而無不忍之心;倚任奸人,盡逐患難之親臣,而無寬假之度。孱弱以偷一隅之安,倖存以享湖山之樂。惉滯殘疆,恥辱不恤。&rdo;
對高宗的死,孝宗表現出深切的悲痛。他一反君主守喪以日代月的舊規,堅決要為太上皇守三年之喪。其中雖有盡孝報恩的因素,但最關鍵的還是他對朝政已深感倦勞,不再是隆興初政時那個雄心勃勃的宋孝宗。
孝宗有三個兒子,長子趙愭,次子趙愷和三子趙惇,都是原配郭皇后所生。他即位以後,久久未立太子,大概一是忙於隆興北伐,二是免得引起太上皇難以言說的不快,三是對三子頗有屬望卻不便操作。
乾道元年(1165年)四月,趙惇率先得子,兩個月後,趙愭才生下兒子。趙惇為皇帝長孫的名分暗中較上了勁,孝宗這才不得不立長子趙愭為皇太子。豈料趙愭命蹇,兩年後一命嗚呼。其後東宮虛位四年,按立長的常規,理應立趙愷,但孝宗實在看好趙惇。乾道七年,孝宗斷然越位建儲,立趙惇為皇太子。淳熙七年,趙愷病死,孝宗問心有愧,卻譬解說當年越次建儲正因為他&ldo;福氣稍薄&rdo;。趙惇坐穩了皇太子,迫不及待的企望孝宗早日禪位給他,但孝宗還不打算放手。
太上皇去世,孝宗漸生倦怠之意,讓太子參決朝政。淳熙十六年初,孝宗正式禪位給皇太子,此即宋光宗。據推測,孝宗之所以決意退位,另一原因是這年正月,金世宗的皇太孫完顏璟即位,此即金章宗,而按隆興和議,年過花甲的孝宗得尊年僅二十來歲的章宗為叔叔,這是其強烈自尊心所無法接受的。禪位以後,孝宗改高宗原先退居的德壽宮為重華宮,移住其中也當起了太上皇。他期望光宗也像自己對待高宗那樣,讓他頤養天年。
但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