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頁(第1/2 頁)
再次,史彌遠操縱臺諫,控制言路。這是宋代權相專政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彌遠曾以共同執政為籌碼拉攏諫議大夫傅伯成,示意他彈劾某人,不料遭到拒絕。碰此釘子後,他引用臺諫必先期會見,酒餚招待,條件談妥,然後任命,確保臺諫俯首效力。儘管如此,他還不放心,便在彈章諫草上大做手腳。臺諫論事前,先把福封(即草稿或副本)呈送給他過目,是則聽之,否則易之。還嫌麻煩,乾脆從相府直接付出言章全文讓臺諫使用。這樣,史彌遠既杜絕了言路抨擊他專斷朝政的可能,又讓臺諫成為他搏擊異己的鷹犬。
嘉定政治,說到底就是史彌遠專政。所有人才進退,政事行否,天下人都知道這是史丞相的意思,以至朝野&ldo;皆言相不言君&rdo;。而寧宗也習慣了在權臣的鼻息下做他木雕泥菩薩似的傀儡皇帝,無所作為而&ldo;垂拱仰成&rdo;。
儘管如此,還是有人對史彌遠專政進行了抗爭。當年上書請斬韓侂胄的武學生華嶽,誅韓以後登第為武學進士,擔任殿前司同正將。他目睹史彌遠對外苟安乞和,對內擅權專政,曾上書寧宗,大忤史彌遠。
聽說華嶽要除掉自己,史彌遠立即將其逮捕,判以斬罪。宋代實行死刑復奏制,寧宗對華嶽記憶猶在,關照將其發配海南,意在免其一死。史彌遠陰黠的說:&ldo;如此,則與減一等。&rdo;寧宗誤以為減一等就是流配,表示同意,而實際上斬罪減一等是杖殺。彌遠上下其手,活活杖死了這位&ldo;倜儻似陳亮&rdo;的英才。
嘉定十三年(1220年),皇太子趙曮去世,寧宗仍膝下無子,不得不再次考慮國本大計。次年四月,寧宗選十五歲以上的太祖十世孫入宮學習,意在遴選合適的皇位繼承人,其中以早已入嗣沂王之後的貴和呼聲最高。彌遠不希望貴和入選,因為他對自己專權流露出反感,便物色了另一位太祖十世孫趙與莒。六月,寧宗立貴和為皇子,改名趙竑。史彌遠知道這是寧宗對國本的安排,不便公開反對,就提議再為無嗣的沂王立後,並把趙與莒推薦了上去。寧宗採納了這一建議,將其改名貴誠。
次年,趙竑進封濟國公,娶了太皇太后吳氏的侄孫女為夫人。這樁婚事應是楊皇后的意思,他對吳氏勢感恩戴德的。史彌遠知道皇子喜歡彈琴,送上一名擅長琴藝的美人作眼線。皇子缺乏心機,不知韜晦,對這位美人十分寵暱,當著她的面大罵史彌遠,還說將來一定要將他發配到海南四州去。
由於溺愛這位美人,皇子冷落了吳氏夫人,她便到楊皇后面前數落皇子的不是。楊皇后特賜水晶雙蓮花,命皇子為夫人戴上,以為調解。但數日後兩人再起口角,皇子一怒碰碎了那對雙蓮花,吳氏又去哭訴,楊皇后自然不高興。
而史彌遠接到那美人的密報,處心積慮不讓皇子登上皇位。他讓自己的同鄉與親信國子學錄鄭清之兼任沂王府學教授,精心輔導與調教貴誠。不久,關於貴誠出生時的種種吉兆在宮廷內外不脛而走。
嘉定十七年閏八月,寧宗臨死前夕,史彌遠加緊了廢立的步伐。他先讓鄭清之通知貴誠做好即位的準備,然後把兩府執政與專司草詔之職的翰林學士隔在宮外,另召直學士院程珌入宮,許諾事成以後引為執政,與鄭清之連草矯詔二十五道。
其中與廢立關係最大的有三道矯詔。其一,改立貴誠為皇子,賜名趙昀;其二,進封皇子趙昀為武泰軍節度使,成國公。這兩道詔書使貴誠地位與趙竑不分伯仲,政變成功後,史彌遠指使史官將這兩道詔書的日期前移四日,造成貴誠立為皇子完全是寧宗決策的假象。第三道詔書是進封皇子趙竑為濟陽郡王,出判寧國府。
夜漏未盡,寧宗駕崩。史彌遠一方面立即派人宣召貴誠進宮,一方面找到楊皇后的侄子楊谷、楊石,渲染了皇子趙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