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我概念與自尊的發展(第2/6 頁)
少年時期,個體進入了自我探索和身份認同的關鍵階段。他們開始思考自己是誰、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並嘗試不同的角色和行為方式。這個過程中,青少年可能會經歷自我認同的危機,如對未來的迷茫、對自己能力的懷疑等。例如,一個青少年可能對音樂產生濃厚興趣,但同時又擔心選擇音樂道路會面臨諸多困難和不確定性。然而,正是透過這些探索和挑戰,他們逐漸明確自己的價值觀、興趣愛好和職業目標,形成相對穩定的自我概念。
成年期的自我相對較為穩定,但仍然會隨著生活經歷的豐富和重大事件的發生而進行調整和改變。例如,婚姻可能會讓一個人承擔更多的責任,重新定義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價值;生育則會帶來身份的轉變,從單純的個體轉變為父母,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心和未來規劃;職業晉升可能會提升個體的自我成就感和社會地位認知,而挫折則可能促使個體反思自己的職業選擇和能力發展方向。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三)自我的認知機制
自我知覺是個體瞭解自己的一種重要方式。人們透過觀察自己的行為、情緒和思想來推斷自己的特點和態度。例如,如果一個人經常主動幫助他人,他可能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富有同情心和樂於助人的人。但這種自我知覺也可能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比如基本歸因錯誤,即個體傾向於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內部因素,如能力和努力,而將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如運氣不好或任務太難。
社會比較也是自我認知的常見途徑。個體透過與他人進行比較來評估自己的能力、地位和價值。向上比較(與比自己優秀的人比較)可能會激發個體的進取動力,但也可能導致自卑感。比如,一個學生將自己的學習成績與班上的尖子生比較,可能會感到自己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從而努力學習;但如果過度比較,可能會覺得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趕上,從而產生自卑心理。向下比較(與不如自己的人比較)則可以增強自信,但過度可能導致自負。比如,一個人在工作中總是與表現不佳的同事比較,可能會產生過度的自信,忽視自身的不足。
反思與內省是個體對自己內心世界進行深入思考和審視的過程。在獨處時,人們常常會回顧自己的經歷、行為和決策,反思其中的得失,並從中總結經驗教訓,以調整和完善自我概念。例如,一個人在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專案後,透過反思自己在專案中的決策過程、團隊協作和溝通方式,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並制定改進計劃,以避免在未來的工作中犯同樣的錯誤。
二、自尊
(一)自尊的定義與特點
自尊是個體對自己整體價值的評價和情感體驗。它反映了個體對自己的喜愛和尊重程度。自尊可以分為高自尊和低自尊。高自尊的人通常對自己有積極的評價,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夠應對生活中的挑戰,並且在面對挫折時具有較強的恢復能力。他們往往具有較高的自信,樂觀開朗,願意嘗試新事物。例如,一個高自尊的學生在面對考試失利時,會認為這只是一次暫時的挫折,相信自己透過努力可以在下次取得好成績,並且能夠積極地尋找提升學習的方法。
低自尊的人則對自己持有消極的看法,懷疑自己的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批評,在面對困難時更容易感到沮喪和無助。比如,一個低自尊的員工在收到上司的批評後,可能會全盤否定自己的工作能力,陷入自我懷疑和消沉的情緒中,甚至影響到後續的工作表現。
自尊具有主觀性、穩定性和情境性的特點。主觀性意味著自尊是個體基於自己的認知和感受而形成的評價,不同的人對相同的經歷可能會有不同的自尊反應。比如,兩個人都參加了一場比賽,一個人可能因為沒有獲得第一名而感到自尊受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