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嬰兒期的認知與社會性發展(第3/4 頁)
來稱呼自己,並意識到自己的身體特徵和心理狀態,這標誌著客體我的形成。
(四)社互動動
1 嬰兒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模式: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互動通常以眼神交流、微笑、擁抱等方式開始。照顧者的回應方式對嬰兒的情感和認知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2 與同伴的早期社交行為:在 1 歲左右,嬰兒開始對同伴表現出興趣,會進行簡單的觀察和模仿。隨著年齡增長,他們逐漸發展出合作遊戲、分享等更復雜的社交行為。
3 社交模仿和社會參照能力:嬰兒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透過模仿他人的表情、動作和語言來學習社交技能。社會參照能力則使嬰兒能夠根據他人的表情和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
三、認知與社會性發展的相互關係
(一)認知發展對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1 感知覺和注意能力如何促進社交感知:良好的感知覺和注意能力使嬰兒能夠更敏銳地捕捉他人的表情、動作和聲音等社交線索,從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圖和情感狀態,促進社交感知的發展。
2 語言發展對社交溝通的作用:語言是社交溝通的重要工具,嬰兒語言能力的發展使其能夠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想法和情感,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動,增強社交關係的建立和維護。
(二)社會性發展對認知發展的促進
1 安全依戀關係與探索環境的勇氣:在安全的依戀關係中,嬰兒感到被支援和保護,從而更有勇氣去探索周圍的環境,促進認知能力的發展。
2 社互動動中的學習機會:在與他人的社互動動中,嬰兒透過觀察、模仿和交流,能夠學習新的知識、技能和思維方式,豐富認知經驗。
四、影響嬰兒認知與社會性發展的因素
(一)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在嬰兒的認知和社會性特質的發展中起著潛在的基礎作用。某些基因可能影響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從而預先設定了個體在認知能力(如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等)和社會性特質(如情緒穩定性、性格外向性等)方面的初始傾向。例如,與神經遞質調節相關的基因變異可能影響嬰兒的情緒反應和調節能力,而與大腦皮層發育相關的基因可能影響其認知處理速度和學習能力。然而,需要明確的是,遺傳因素並非單獨決定個體的發展,而是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嬰兒的發展軌跡。
,!
(二)環境因素
1 家庭環境(如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氛圍等):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嬰兒的認知和社會性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溫暖、支援和積極引導的教養方式有助於培養嬰兒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相反,冷漠、嚴厲或不一致的教養方式可能導致嬰兒出現行為問題、情緒困擾和認知發展遲緩。家庭氛圍的和諧與否也會影響嬰兒的安全感和情感發展。
2 社會文化環境(如地域文化、價值觀等):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為嬰兒提供了不同的學習機會和行為規範。例如,某些文化強調早期的語言刺激和社交禮儀培養,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更注重身體運動和自然觀察方面的經驗。這些文化差異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嬰兒認知和社會性發展的重點和速度。
(三)早期經驗
1 豐富的刺激與貧乏的刺激對發展的不同影響:豐富的環境刺激,如多樣化的玩具、頻繁的人際交往和豐富的感官體驗,能夠促進嬰兒大腦神經連線的形成和強化,加速認知和社會效能力的發展。相反,貧乏的刺激環境可能限制嬰兒的感知和學習機會,導致發展滯後。
2 重大生活事件(如疾病、分離等)的作用:重大生活事件,如長期的疾病、與主要照顧者的突然分離等,可能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