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第1/2 頁)
1940年7月,在一篇有關日本侵華三週年的電文中,白修德描述蔣是中國&ldo;團結的象徵,人民的偶像&rdo;,並稱讚了宋美齡,說蔣那&ldo;柔弱的神采飛揚的賢妻,她的新生活運動給中國人注入了無盡的勇氣&rdo;。
前方也有好訊息傳來。
臺兒莊戰役的勝利,頗讓報導中國抗戰的這些外國記者們歡欣鼓舞。伊文思他們高興地爬上繳獲的日軍坦克。
史沫特萊寫下了她和美國軍官們的感慨:
直到那時為止,中國軍隊節節敗退,被打得抬不起頭來。這一仗雖小,卻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志。我遇到幾名曾經親臨戰場的美國軍事觀察員,他們說,中國的北方軍隊一直被認為是封建而落後的隊伍,卻打得驚天地、泣鬼神。一名年老的北方將軍,他身體極胖,以至他的衛士不得不把他推上一個戰略高地。他氣喘吁吁地登上山頭之後,就再沒有什麼力量能夠使他移動一步。他像一尊勃然大怒的彌勒佛一樣站在那裡,直到中國軍隊開始撤退,他才又在衛士的幫助下離開那座山頭,再翻過一座又一座的山頭。
遠在美國的賽珍珠,1938年1月在美國一家電臺評述了斯諾的《西行漫記》。她曾經生活過的南京,剛剛發生日本軍隊的大屠殺,她為此感到痛苦和悲傷。這年年底,她因創作《大地》等以中國生活為題材的小說,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顯然與中國抗戰爆發、世界關注中國有一定關係。在後來的歲月裡,她一直活躍在援助中國的活動中。
一部《中國需要我們的援助》的紀錄片,在美國廣為放映,呼籲美國人為中國的抗戰捐獻。
1937-1943年第36節 霧重慶(3)
3
武漢最終淪陷了。民國政府沿長江向西撤退。
山城重慶成了中國民國的臨時首都,人們習慣上稱它作&ldo;陪都&rdo;。
在戰時的重慶,江心的這個小島,一時間在世界上出了名。它是珊瑚壩,是長江枯水季節重慶的機場。通常情況下,只有當天氣十分惡劣按慣例不能飛行時,飛機才在夜間從香港起飛,這樣可以躲過日本飛機的襲擊。洪水季節,飛機再改到城郊的白市驛空軍基地降落。那些年裡,多少位影響時局的中外人士, 多少個來到中國採訪的外國記者,在這裡走出飛機,登上山頂,然後,又走下山坡,走進飛機,在夜空中消失。
沿江邊蜿蜒而上的陡峭石板路,令初次來到重慶的外國人感到既好奇又懼怕。不少人不能接受的是坐在滑竿上讓人抬了上山。
過去做過記者如今被羅斯福委派來到重慶擔任蔣介石私人顧問的拉鐵摩爾,下飛機後,曾因不忍心坐滑竿,而讓來接他的中國官員下不了臺。
走下飛機後,我們穿過一條隧道,然後乘轎子沿著一段崎嶇陡峭的小道登上重慶江堤的壩頂。由於事先未被告知,我本能地不願讓由人充當的役畜抬著,而是堅持要步行。這是我的失策之處,這不僅因為禮節上那些前來迎接我的來自蔣介石左右的貴人們,必須與我一道步行,而且在那時的重慶,任何&ldo;上流社會&rdo;人士,尤其是學者或官員,自己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是有失尊嚴的。
來到重慶的外國記者,一般都住由中國政府的國際宣傳處提供的記者公寓。它位於長江南岸。後來幾年裡,這裡成了他們的家。
1985年,這批四十多年後重訪中國的美國記者,曾在此尋覓舊時的住所。但歲月變遷,這裡已變得讓他們辨認不出了。
一位美國記者這樣描述過這座公寓的情景:
重慶的記者公寓離南岸的開放港口區有兩三里之遙。它位於這座毀掉了的城市的另一端,是在一座山上。那裡有流亡政府的辦公室、營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