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第1/2 頁)
就這樣,不同的人為對付街頭的革命,走到了一起。
上海這一夜的動盪,不可避免了。
1927年第12節 上海這一夜(2)
3
在西方,更多的人後來是透過法國作家安德烈&iddot;馬爾羅(andre alraux)的小說《人類的命運》(an&r;s fate),瞭解&ldo;四一二&rdo;前後上海發生的事件的。
當年輕的美國人戴維斯1925年走在南京路上無意目睹到&ldo;五卅&rdo;現場慘象時,比他年紀稍長的法國人馬爾羅,正好也在中國和印度支那。從有關他的介紹來看,1923年到1927年之間,他一直在中國一帶活動。因此,儘管他可能沒有目睹1925年上海的歷史場面,但完全有可能親身經歷了因五卅運動而引發的省港大罷工,不然,他恐怕不會寫出1928年出版的描寫省港大罷工的小說《征服者》(the nerors)。
馬爾羅是位小說家,同時也是一位資深政治家,後來曾出任過戴高樂政府情報部長、文化部長。當中國大革命興起時,他只有二十幾歲,卻對中國革命的題材表現出濃厚興趣。除了五卅運動,1927年的中國大革命,便是他另一部小說的內容。當上海爆發工人武裝起義和發生&ldo;四一二&rdo;事變時,他可能正好住在上海。於是,1933年他出版了《人類的命運》。雖然後來有以中國生活為背景創作小說的美國作家賽珍珠,也有撰寫了《宋氏姐妹》傳記的美國記者項美麗,但像馬爾羅這樣以小說形式直接描寫中國革命的外國作家並不多見。不過,讓人遺憾的是,我沒有讀到他的回憶錄。不知道在那本書名為《反回憶錄》的回憶錄中,他是否寫到過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不然,我們就可以得知,他描寫的上海事件到底有多少真實性。
馬爾羅這兩部關於中國革命的小說,我沒有見到中譯本(也許已有)。但在西方,他的作品有著很大的影響。獲得過龔古爾獎的《人類的命運》,在出版後很快就被翻譯成英文,1961、1968、1990年,由美國蘭登書屋陸續出版,可見其影響。
從《人類的命運》的故事來看,描寫上海工人武裝起義和蔣介石的鎮壓是小說的主要情節,每章均以故事發生的時間為題。小說分為七部分,從1927年3月21日午夜的上海開始,一直寫到當年7月的巴黎。在馬爾羅的筆下,主人公之一、中國人陳達爾(音譯)是一位恐怖主義者,而另外出現的主要人物,均是在上海生活的外國人。他們中有商人,有租界官員,有俄國職業革命家。不同身份扮演著不同角色,他們也因而不同程度地捲入了發生在上海的革命。作者如此設計人物身份和相互關係,表明在他看來,中國的這場革命,並不是孤立的事件,實際上它從運作到影響,從牽涉人員到波及範圍,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在馬爾羅筆下,&ldo;四一二&rdo;前後的上海充滿血腥。《人類的命運》中有一章描寫經營照相機商店的德國商人赫姆瑞奇,因參加了革命的行列而目睹了蔣介石大屠殺的慘劇。在4月11日晚上,他的商店和妻兒受到炸彈襲擊,生性溫和的他,終於被妻兒的遇難激怒,命運在他身上從此發生變化。從對他的描寫中,我們感受到那天夜裡瀰漫上海的緊張氣氛和火藥味、血腥氣。
該章屬於第五部分,題為&ldo;午夜&rdo;,描寫4月11日半夜在上海發生的故事。試譯如下:
赫姆瑞奇一聽說有人向蔣介石投擲炸彈,就趕緊去核實訊息。他聽說這個將軍被炸死了,兇手則逃之夭夭;可是,當他走到翻了個個兒的小車跟前,只見車篷已掀開;他看到車旁的人行道上,陳的瘦小的、血淋淋的屍體躺在那裡,被濃霧緊緊籠罩,一位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