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第4/5 頁)
路的改革還在繼續。沿著這條線路,我們看到了90年代開始的村民自治和“草根*”試驗,也看到了城市居委會的改革和社群建設運動。
如果說80年代的改革主要是政府放權,也就是政府“割讓領地”,改變管轄方式,以便給社會自主和個人自由發展騰出更多的空間,那麼,90年代中國政府則開始針對自身進行改革。先後推出了人事制度改革——實施了公務員制度,行政機構改革——從機構精簡和裁員到職能轉變等。這應該說是旨在打造現代政府的積極努力。今天,這條線路的改革也還在繼續。沿著這條線路,我們也可以看到後來的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行政問責制的逐步推行和公示制度及聽政制度的實施等等。
應當承認,在中國政府面臨的所有挑戰中,*化的挑戰是最根本的。中國政府也一直在努力進行政治改革,透過自己特殊的方式化解來自這方面的壓力,推進著*化的程序。這些努力包括:(1)用“自由”來釋放*之壓力,即放鬆政府管制,給個人以更大的發展空間,透過利益實現渠道的多樣化來分解公民訴求的壓力;(2)用良好的經濟績效來緩解民眾需求的壓力,即謀求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鞏固合法性基礎;(3)用基層*試驗來啟動*化的步驟,即透過社會基層單位的自治和自主運動以及*試驗,疏導民意和壓力,舒緩來自社會底層可能造成既有體制的緊張;(4)用制度和政策創新來確立民意的回應機制,即透過微觀領域的制度變革和政策創新(如完善人民代表制、問責制、公示制度、聽政制度、協商*等),克服既有體制的結構性障礙,彌補其民意回應機制的不足。 。。
民主之困局與出路:對中國政治改革經驗的反思(6)
不同於第三次*化浪潮中大多數政黨的做法,中國的執政黨很少公開明確、大張旗鼓地宣示自己要推行什麼*改革,它所主導的改革所追求的目標不過是要實現治理模式的轉型改造,而這項改革總體上沿著保障“私權”和限制“公權”這兩個方向展開。應當肯定,這成就了中國的經濟繁榮和社會變革,也完全符合憲政*的發展方向。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體制的變化是多方面的,諸如廢除了領導職務的終身制,開啟了任期制;放鬆了管制,擴大了個人自由和社會自主的範圍,即從農村到城市,市場化改革改變了中國原有的“單位”制度,釋放了社會自主和個人自由的空間;在黨政關係方面,從一開始追求黨政分開,到目前貫徹執政組閣方式,透過共產黨領導方式的變革,試圖減少政黨對於政府管理過程的干涉,保證政府依法行政;在立法體制上,加強人大的地位,完善人大制度,充分發揮其立法作用;在中央與地方關係上,擴大地方的自主許可權;鼓勵農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的居委會和社群組織的發展,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等等。
當然,變化還有很多方面,這些變化都是積極的。但是,這些變化的每一個方面都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1)權力結構問題:黨政關係、中央與地方關係還需要調整。
(2)責任政治問題:雖然廢除了終身制,但基於選舉和組織政府的責任政治還遠未真正建立起來。
(3)民意體系問題:人大的立法權得到了較大的體現,但人民代表的質詢權、監督權、罷免權還沒有完全發揮應有的效力;民眾的利益表達機制也需要健全和完善。
(4)社會管制問題:雖然擴大了社會自主和個人自由的範圍,但政府壟斷和管制對於社會生活的影響還依然比較嚴重。比方說,戶口管制最近一直受到批評;電力、電信、石油、航空、金融、媒介以及其他影響百姓日常生活的行業的非市場或不完全市場化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