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第1/2 頁)
斯科特短暫居住過的伊利諾州是根據禁止蓄奴的《西北土地法令》新建的自由州,斯科特的律師認為,這是斯科特應自動獲得自由人身份的重要法律依據。針對這一問題,坦尼在判決中認為,當西北土地於1787年歸屬合眾國管轄時,邦聯政府徒有虛名,聯邦尚未成立,因此,西北土地的真正擁有者是13個原始州,聯邦政府成立後透過的聯邦法令照理不得損害13個原始州人民的利益。如果黑奴斯科特隨主人在伊利諾州短暫居住就使他自動擁有自由人身份,那將是對蓄奴州人民利益的嚴重損害,這顯然是不公正也不合法的。
坦尼進一步認為,奴隸制和奴隸的人身自由問題是制憲者絕對和無條件地保留給各州管轄的權利,聯邦無權過問,因此,斯科特的命運只能由州法院定奪。然而,這種州權至上的觀點卻不可避免地與1820年《密蘇裡妥協案》產生了衝突。因為,斯科特短暫居住過的威斯康星聯邦領地原是1803年路易斯安那購買領地的一部份,因其位於&ldo;密蘇裡妥協線&rdo;(北緯36度30分)以北,所以成為一塊禁止奴隸制的聯邦自由領地。斯科特的律師認為,這是斯科特應自動獲得自由人身份的另一個重要法律依據。
這樣,就自然地引申出《密蘇裡妥協案》的合憲性問題。對此,坦尼大法官在判決書中毫不含糊地裁定:根據憲法,國會無權在聯邦領地禁止奴隸制,1820年《密蘇裡妥協案》是一項違憲法案。
坦尼論證道:聯邦政府是各州人民的代表,在制訂對聯邦領地的管理法規時,國會不得任意剝奪任何美國公民的合法權利。他引證憲法解釋說:&ldo;財產權利與個人權利相結合,被憲法第5修正案置於同樣地位。它規定,不經正當法律程式,任何人不得被剝奪生命、自由和財產。如果合眾國公民未曾違反任何法律,僅僅因他自身或帶著他的財產進入合眾國的某一特定地域,就被國會法案剝奪自由或財產,那麼,這項法案就難以承當正當法律程式的尊稱。&rdo;據此,坦尼宣佈1820年《密蘇裡妥協案》因違憲而被取消。自馬歇爾大法官在半個世紀前就馬伯裡訴麥迪遜案開天闢地第一次確立了司法部門的司法審查權之後,這是美國最高法院第二次啟動司法審查權的尚方寶劍,其目的竟然是從憲法高度維護奴隸制!
如果單純從法律角度看,坦尼大法官對這個問題的判決無可厚非。奴隸制雖然是南方從歷史繼承下來的一種罪惡制度,但這種制度在立憲建國時得到了憲法的承認和保護。在一個法治社會中,惡法也是法。在憲法文獻《聯邦黨人文集》第10篇,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明確指出:憲法的第一目的就是保護財產權利,就是保障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因此,如果僅僅因奴隸主攜帶黑奴在聯邦自由領地短暫居住就被自動剝奪擁有&ldo;財產&rdo;的權利,那實際上與&ldo;打土豪、分田地&rdo;的政策區別並不太大。
但是,如果從政治角度看,坦尼法官的判決荒唐得令人難以置信,它宣告&ldo;一國兩制&rdo;土崩瓦解,奴隸制向聯邦領地和新州蔓延擴張名正言順。這個判決不僅從憲法高度違護了奴隸制,堵塞了以法律手段解決南方奴隸制問題的道路,而且堅定了南方蓄奴州依法捍衛奴隸制的決心,使1861年執政的林肯總統處於&ldo;違法亂紀&rdo;的被動地位,對南北戰爭的爆發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惡劣作用。因此,斯科特案不僅被美國學者列為美國憲政史上最糟糕的判例,而且被認為是引發南北戰爭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針對斯科特案判決,一位名叫布蘭特(willia cullen bryant)的北方詩人兼編輯義正詞嚴地宣稱:&ldo;如果聯邦最高法院的這項決定成為法律,奴隸制度將不只是蓄奴州所稱的特有制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