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命有歸處(第3/4 頁)
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也顧不得先行斥候是否出了岔子。章瑜猛夾馬腹,一騎絕塵向前狂奔。
羲和騎軍鋪陳開來,向前推進。不消片刻,一排被白雪覆蓋的石屋已遙遙在望,這是梵淨山曠工佃戶日常休息之地,此刻已空無一人。
石屋背後,便是礦工長年累月開採形成的巨大礦坑,深坑之下,還有無數大大小小的礦洞。
此處\\u0027伏筆\\u0027,只有章瑜、董瑞安以及他的兩名嫡傳弟子知曉,他們早已在十餘處礦洞的主要支撐點上預埋了風雷盤,一經催發,整座山谷都將瞬間傾覆!
屆時也許只有章瑜在內的廖廖數人能夠保全性命。
只是以九千騎換一萬五千騎,這筆買賣不虧!
數量超過七千的琅琊騎軍已如決堤洪水湧入山谷,一天一夜不停奔襲,琅琊軍雖面露倦色,陣型卻絲毫不亂,等到主力湧入山谷後,無需領軍發號施令,騎軍自動變換陣型發起衝鋒。
兩軍距離轉瞬間縮短一百丈!
琅琊領軍之人是一位少將軍銜的王姓軍長,真靈境修為在琅琊軍中並不拔尖,行軍打仗的本事比自身修為卻高出不少,歷來受到大將軍許陽的倚重。
一炷香之前,他收到大將軍傳訊“停止追擊,敵軍有詐。”
不過片刻後,又發來極為矛盾的軍令“全力追擊,埋伏已除。”
王軍長猶豫一瞬,便下令全速推進。此時羲和軍行軍速度驟降,在巨大礦坑前集結。
就好像昨夜在盡墨城牆外,再次放棄騎軍的機動靈活,坐以待斃。
章瑜躍至石屋上,掃視一眼面對勢如破竹騎軍而惴惴不安計程車兵,慌亂中不停踢踏地面的駿馬,默數著敵軍與己方的距離。
“兄弟們,生命或長或短,終有歸處,我與諸位在此訣別,希望來世別再遇到這種操蛋的選擇。”章瑜轉身朝著礦洞入口沉聲道,“董瑞安,你還在等什麼!”
“董瑞安已逃,叛將章瑜莫再執迷不悟!”一道瘦削身影從礦洞陰影裡走出,雙手各自拎著一顆頭顱,正是負責\\u0027埋葬\\u0027兩軍過萬騎兵的董瑞安心腹弟子。
看清來人,章瑜心中咯噔一下,先前派出的斥候已被滅口,自己擔憂的事情果然應驗。
“用旁門左道謀求勝利,何足道哉?”秦時月隨手丟到滴血頭顱,背後雙翼輕輕撲閃,他便騰空而起,輕盈落在石屋頂上,與章瑜並肩而立。
面色從容,絲毫沒有深陷敵軍腹地的緊繃。
看著身披玄甲的琅琊軍如黑潮蓋過白堤,章瑜忽然吐出一口涼氣,鬆開大氅,自嘲道,“誰願意這般束手待斃,誰願意帶著袍澤兄弟如此窩囊地死?誰不願與你們鬥智鬥勇、酣戰一場?”
展開衝殺陣型的琅琊軍迅疾如風,由於主帥未下達任何軍令,不少羲和騎兵丟掉軍刀、長矛,翻身下馬,朝著敵軍跑去,大聲呼喊著,“我投降,不要殺我!”
看到這一幕,章瑜並未勃然大怒,反而心中湧出一絲明悟。
兩支騎軍,一支倉皇無措,一支視死如歸,勝負自無需再言,或者說,在清河州軍改旗易幟的那一天,就已分出勝負。
數十名越眾而出、哭喊求饒計程車兵被踏成肉泥。手持長槍的琅琊騎軍狠狠撞在了毫無抵抗的羲和軍。
一場毫無懸念的單方面屠殺在秦時月和章瑜的眼皮子底下展開。
秦時月微微沉吟,不解問道,“三兩人通敵賣國還能理解,為何羲和軍十之八九計程車兵都是如此?”
“賣國?誰的國?”章瑜眼底倒映著羲和士兵被砍殺的慘烈景象,“往上數五代,我們的祖先皆是大齊子民,何來叛國一說?”
“自大齊傾覆,一開始唐軍入伍還十分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