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頁(第1/2 頁)
第三節 盟國的反攻和納粹政權的崩潰 史達林格勒會戰和蘇德戰場的失利
蘇德戰爭開始後,德軍取得一系列勝利,一舉攻到莫斯科城下。然而在 蘇軍的頑強抵抗下,德軍始終未能攻佔莫斯科。1942 年 1 月起,蘇軍發起反 攻,經過 3 個月鏖戰將德軍擊退。在莫斯科會戰中,德軍損失 50 萬人,首次 遭到重大挫折。希特勒被迫放棄全面進攻的計劃,1942 年夏,德軍集結重兵 於蘇德戰場南翼,向史達林格勒實施重點進攻。7 月 17 日,戰鬥打響,德軍 在史達林格勒方向作戰的 b 集團軍群,有 71 個師,經過激戰,9 月 12 日, 蘇軍外圍防禦地帶喪失殆盡,退守市區。德軍一度攻入市區,雙方浴血奮戰, 蘇軍守住了史達林格勒。11 月開始,蘇軍調動強大兵力開始反攻,包圍德軍
22 個師 33 萬人。1943 年 2 月,蘇軍全殲被圍德軍。整個會戰,德軍損失累
計達 150 萬人、3000 架飛機和 3500 輛坦克和強擊火炮。德軍遭到戰爭以來 的最大失敗,從此德軍失去戰略主動權。希特勒不甘心失敗,於 1943 年 7 月在庫爾斯克再次發起進攻,以圖粉碎蘇軍主力,奪回戰略主動權。雙方投 入總兵力 400 餘萬人,共出動坦克和自行火炮 13 萬多輛,作戰飛機近 12 萬架,這是二次大戰中最大的坦克兵團會戰。然而經 50 天激戰,德軍損失
50 萬人、1500 輛坦克、3500 架飛機。蘇軍損失也很大。透過會戰,德軍徹 底喪失戰略進攻的能力,轉入全線防禦。
史達林格勒戰役後,蘇軍發起連續突擊,逐步向西推進,圍殲德軍有生 力量。1944 年秋,德軍基本上被趕出蘇聯領土。
盟軍反攻和德軍全線崩潰
在德國入侵蘇聯後,日本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將美國及美洲、 大洋洲許多國家捲入戰爭,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力量不斷壯大。
1942 年 10 月,英軍在北非發動阿拉曼戰役,打敗 1941 年 2 月為增援意 軍進入北非的德國非洲軍團,迫使德軍退入突尼西亞境內。同年 11 月 8 日,美
英盟軍又在西北非登陸,佔領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並進逼突尼西亞。希特勒 命令德意軍堅守北非,但無濟於事,1943 年 5 月 13 日,25 萬德意軍全部向 盟軍投降。
盟軍肅清北非德意軍後,於 1943 年 7 月 10 日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登陸。7
月 25 日義大利國王罷免墨索里尼,任命巴多里奧為首相,9 月 8 日,義大利 宣佈無條件投降。希特勒即令駐意德軍包圍羅馬,解除意軍武裝,並佔領意 大利北部地區,迫使巴多里奧政府退入南部盟軍佔領區。同時,希特勒派遣 突擊隊搶回被義大利新政府監禁的墨索里尼,扶持他重新建立&ldo;法西斯共和 黨&rdo;和&ldo;義大利社會共和國&rdo;,以維持其法西斯同盟。
1944 年 6 月 6 日,盟軍在法國西北部諾曼第地區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 戰場。至 1945 年 5 月,相繼解放法國,比利時、盧森保、荷蘭、挪威、丹麥、 義大利。德軍退守法德邊境一線。與此同時,蘇軍在東歐戰場先後解放羅馬 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
國內各階層民眾的反戰活動
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國內各階層民眾展開了各種形式的 反戰抵抗運動。在戰爭初期,德國在軍事、外交上的一系列勝利,激起民眾 的民族主義狂熱,反戰抵抗運動很難開展,規模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