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9頁(第1/2 頁)
白了,德軍沒有想過讓一輛坦克用上幾十年。
受此影響,帝國陸軍的主戰裝備都沒有過於突出的效能。也沒有配備先進的裝置,在便於生產的基礎之上使效能達到最佳。
比如,德軍的三種第三代主戰坦克中,裝備數量最多的&ldo;豹&rdo;式主戰坦克的造價僅有二百三十萬帝國馬克,相當於一百五十萬華元,而t-88a的造價高達五百萬華元。是&ldo;豹&rdo;式的三倍多。德軍的另外兩種第三代主戰坦克,即&ldo;虎&rdo;式與&ldo;獅&rdo;式,都因為造價過高使產量受到限制。
實戰也證明,&ldo;豹&rdo;式是一種非常可靠的坦克,可是其效能就不怎麼樣了。
別說跟t-88a相比,即便跟&ldo;虎&rdo;式與&ldo;獅&rdo;式相比,&ldo;豹&rdo;式也有很大差距,其戰鬥力僅比第二代主戰坦克有所提高,跟主流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哪怕是以色列與英國研製的坦克相比都存在明顯差距。
當然,這也確保了&ldo;豹&rdo;式有足夠的產量。
冷戰結束的時候,&ldo;豹&rdo;式坦克已經生產了近兩萬輛,德軍裝備了一萬二千多輛,另外數千輛銷售到了三十多個國家。
在八零年代初,也就是冷戰最激烈的時候,帝國的兵工廠每天能生產數十輛坦克。
要知道,t-88a在量產高峰時,每年的產量都不到兩千輛,即每天只生產數輛。
當然,坦克只是陸軍裝備的一部分。
冷戰時期,帝國陸軍的其他主戰裝備,採用了與主戰坦克類似的發展方式,即一切都以便於大規模生產為主。
在四十五年的冷戰中,德意志第二帝國總共生產了十五萬輛坦克、二十萬輛裝甲車與戰車,十二萬門自行火炮與火箭炮,三十萬門牽引式火炮。要知道,中國在冷戰中生產的坦克不到十萬輛,裝甲車與戰車為十五萬輛,自行火炮與火箭炮不到十萬門,牽引式火炮則僅有五萬門。
顯然,德軍有強大的戰鬥力,可是也背負著沉重的負擔。
要知道,大部分武器裝備在退役之後不會立即銷毀,而是會封存起來,以便在戰爭爆發之後能夠補充給部隊。在冷戰時期,大部分主戰裝備要在封存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後才會正式報廢。
也就是說,封存保管武器裝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除此之外,維持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本身就需要花很多錢。
冷戰期間,中國奉行總體防禦戰略,因此可以在和平時期維持一支規模相對較小的地面部隊。德意志第二帝國則因為奉行進攻戰略,得隨時做好開戰準備,因此必須維持一支規模相對較大的部隊。
當然,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陸軍。
冷戰期間,帝國空軍的建軍方針也深受總體戰略的影響。
這就是,帝國空軍在研製新式戰機的時候,也得以便於大規模生產為目的,因此就得限制戰機的技術水準。
白了,先進技術本身就不便於大規模工業生產。
結果就是,在冷戰的前二十年,即噴氣時代剛剛到來的時候,帝國空軍還能夠憑藉在大戰期間積累起來的技術,製造出效能先進的戰鬥機。可是隨著電子技術進步,以及電子裝置在現代化戰機上的價值提升,帝國空軍的戰機效能就開始落後,而且再也沒有能夠追上中國空軍。
到第四代噴氣式戰鬥機誕生的時候,帝國空軍與中國空軍的差距已經擴大到十年。
此外,因為轟炸機的造價更加高昂,而且在戰爭時期難以迅速擴大產量,所以帝國空軍一直不太重視戰略航空兵。從某種意義上講,帝國空軍戰略航空兵的主要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