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第2/2 頁)
吉爾準備犧牲&ldo;巴勒姆&rdo;戰列艦,把它作為障礙艦。後來在他的堅持下,坎寧安海軍上將便於四月二十一日派出數艘戰列艦炮擊的黎波里,以便使該港暫時陷於癱瘓狀態。
鑑於各條戰線的局勢都很困難,韋維爾將軍決定,除把一個山炮連派往克里特島之外,暫時不再增派任何部隊,等到英軍撤離希臘以後,再研究增援克里特島的問題。然而,他又下了命令,把島上的防空部隊增加到六個重高炮連、三個輕高炮連,並向島上輸送兩個月的補給物資。
以上決定是英國當局在部隊短缺的情況下作出後通知韋維爾將軍的。這意味著在希臘戰敗的英軍(包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部隊)必須再次投入克里特島之戰。它們抵達該島後,島上的形勢發展得如此之快,以致無法再投入更多的部隊守衛該島。英國只好盡人事,聽天命,當時的形勢確實太糟了。
此外,防禦部署進行得太慢。由於亞歷山大港與蘇伊士運河都要設防,情況更加困難。一九四一年二月,在希臘最後一支部隊撤出之後,原想在老百姓中徵兵的想法已證明不可能了,因為根本沒有兵器可供裝備和訓練之用。
這種普遍缺少武器與裝備的情況也足以說明,為何直到開始撤離希臘時仍不提供去年十一月曾許諾向克里特島提供的最低限度的防空裝備。例如那時,島上只有十六門重型高炮,而不是允諾的三十二門。探照燈只有二十四部,而不是七十二部。不過,原要求提供二十四門輕型高炮卻增加了十二門。儘管如此,即便考慮到在克里特島之戰打響時又增加了十六門重型高炮,我們還必須看到,該島的對空防禦仍十分薄弱,尤其是由於缺少戰鬥機因而使德國空軍更加具有壓倒的空中優勢。十一月十三日,當已決定&ldo;無論希臘本土發生什麼情況&rdo;都要守住克里特島時,總參謀部已正確地估計到,敵人的進攻很可能來自空中,但恰恰沒有戰鬥機與之對抗。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