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第1/2 頁)
德 國(包括最高統帥部預備隊)
蘇聯(估計數,僅指俄國西部戰線)
步兵師(個)
118 步兵師(個)
118
機械化師(個)
15+1/4 騎兵師(個)
20
裝甲師(個)
19 機械化、裝甲旅(個)
40
合計152 +1/4 合計138 個師、40個旅
此外,約有16個芬蘭師、15個羅馬尼亞師、3-4個匈牙利師、3個義大利師,雖然這些師直到夏天才用上。
空 軍
德 國(包括最高統帥部預備隊)
蘇聯(估計數,僅指俄國西部戰線)
轟炸機( 架) 戰鬥機( 架) 偵察機( 架) 轟炸機( 架) 戰鬥機( 架) 偵察機(架)
第4航空隊360 210 30 1,800(包括800 架現代轟炸機) 2,000(包括250-300 架現代戰鬥機) 800( 大多過時)
第2航空隊490 390 30
第1航空隊270 110 50
第5航空隊(芬蘭)
40 10 10
總計1,160 720 120 估計總數為8000架, 其中6000架在俄國西部戰線。
共計2 ,000 架
到七月底,德國東線部隊穩步向東推進,戰鬥也隨之越打越艱苦。南方集團軍群成功地圍殲了烏曼盆地的強大敵軍。中央集團軍群完成了對斯摩稜斯克的合圍,並開始從前線撤出第二、第三裝甲叢集的部分部隊進行改編與補充。北方集團軍群向列寧格勒不斷推進,目的在於儘快與芬蘭部隊建立聯絡。但是,儘管取得了無容置疑的進展,整個軍事態勢的對比並不完全令人滿意。在先前的作戰中,裝甲先頭突擊部隊一深入敵人領土就為迅速取勝創造了初步條件。但是這一戰術在東線卻不是這樣,主要因為在遼闊的俄國草原上,進攻的機械化部隊還不夠強有力,他們可以形成包圍圈,不過無法進行圍殲:他們必須等待步兵到來。在這同時,俄軍即使被圍,仍繼續頑強戰鬥,從而為其上司贏得了從後方調來生力軍所需要的時間。在兩線進行的這些長期而又艱苦的戰鬥,漸漸使機動部隊的力量消耗殆盡,導致了意想不到的人力、物資上的缺乏。但是戰場上的部隊對己方的優勢仍然懷有信心。不幸的是,這時最高領導層裡出現了意見分歧。希特勒與陸軍總部在進一步實施作戰的問題上持有不同見解,結果最後的決定被耽誤了。不久,這一切均為戰場上的部隊所察覺。
陸軍總部的唯一目標是消滅敵軍事力量,而希特勒卻首先熱中於政治與經濟目標。陸軍總部和高階野戰指揮官們毫不懷疑,僅從敵軍主力位於莫斯科方向這一點考慮,就應該向莫斯科發動決定性打擊。俄國的整個鐵路交通網是以莫斯科為中心,首都失陷將極大地妨礙俄軍的運動自由。俄國人也明白這一點,因此,他們不得不集中儘可能強大的部隊保衛首都。但是,希特勒迫不及待地要向南推進,以便奪取盛產糧食的烏克蘭、工業發達的頓涅茨盆地和經濟繁榮的克里木半島,而在北部,基於政治原因,他急切地要儘快地與拉多加湖以東的芬蘭部隊會合。但是如果讓這些目標壓倒一切,那就必須將已經夠分散的德軍進一步分散而不是加以集中。這就是說,中央集團軍群將不得不只依靠其步兵部隊扼守大約四百五十英里寬的正面,而將其整個機動部隊交給北方與南方兩個集團軍群。這種拒不接受合乎邏輯的戰略的做法,對陸軍總部和野戰指揮官是個沉重打擊。陸軍總部那種繼續向莫斯科推進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