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有一道牆(第3/4 頁)
集團,總部就坐落在盧森堡,這家鋼鐵帝國的觸手遍及全球60多個國家,為30多萬人提供了就業崗位。
大到埃菲爾鐵塔,小到瑞士手錶,用的都是盧森堡的鋼鐵。
此外,盧森堡的金融業十分發達。
小小的地盤上,光上市銀行就有140多家,另有保險及再保險公司300多家。
新中國在海外設立的第一家銀行分支機構也在盧森堡。
盧森堡的銀行業總資產高達8000多億歐元,是其本國Gdp的十多倍,所以有人說,“盧森堡遍地鈔票,窮得只剩下錢了。”
完備的金融服務網路,讓盧森堡成了歐元區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也是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投資信託中心。
為什麼這些企業會選擇盧森堡?
主要在於盧森堡的金融政策極為寬鬆,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盧森堡效仿瑞士,銀行業以高度保密和不問資金來源而聞名,吸引了大量外國資本的入駐。
再加上稅收優惠,很多跨國大公司願意將其歐洲總部設立於此。
包括世界第二大衛星運營商——歐洲衛星公司、世界第十大貨運航空公司——盧森堡國際貨航等行業巨頭,總部都在盧森堡。
這些跨國公司的到來,進一步促進了盧森堡與世界各國的金融交流,同時也為盧森堡本國提供了大量優質的工作崗位。
並且,盧森堡地理位置優越,位於歐洲心臟地帶,被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瑞士等國團團包圍,這讓它在地緣上非常安全。
盧森堡與多國交接,所以盧森堡很多服務業從業者,上崗的要求首先是起碼掌握4種語言
於是,靠著鋼鐵與金融,盧森堡的經濟就這樣起飛了。
03
其實,早年的盧森堡遠沒有如今這般滋潤,反而過得相當悲催。
夾在歐洲強國之間,由於國小人少,盧森堡曾兩頭受氣。
打也打不贏、守也守不住,最後盧森堡想通了,乾脆“自廢武功”,連自家的防禦工事都拆了。
軍隊縮編到象徵性的只有兩個連隊,充其量算是個營級單位,最高統帥只有少校軍銜。
一戰時期高呼“我是中立國”,但轉眼就被德國踏平。
二戰時期努力抵抗了1天,再次被德國征服,軍隊無奈投降。
對大多數人而言,投降是一種丟臉的行為。
但對於一個脆弱的小國來講,投降可能更有利於維護國家的利益。
畢竟,整個國家的人口還沒人家的軍隊人數多,拿什麼跟人家拼命?
如今的盧森堡軍隊只有900多人,每年的軍費投入不到Gdp的0.6%,且相當一部分用於給士兵發放工資。
極低的軍費開支,讓它把錢更多地用於國民福利事業。
盧森堡邊境政策寬鬆,與德國、法國、比利時接壤,持這3國護照的人,可以自由出入盧森堡,而不需要做任何登記。
盧森堡街頭的各國遊客
由於當地工資高、消費高,這就吸引了大量的“跨境工作者”,他們在盧森堡工作,下班後則返回德國、法國或比利時居住,與我們國內的“跨省通勤”頗為相似。
地處歐洲的十字路口,盧森堡國內的外籍人員佔到了40%,盧森堡語、德語、法語都是它的官方語言。
從歐洲列強的夾縫中一路走來,盧森堡創造了一個小國從活下來到富起來的奇蹟。
它擅於審時度勢——依靠鋼鐵崛起,又很快認識到鐵礦資源終有用盡的一刻,所以積極轉型,利用地緣優勢大力發展金融業,使金融業成為撐起國民經濟的另一根支柱;
從“歐洲最美麗的陽臺”海濱大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