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第1/2 頁)
1引自《達什科娃公主回憶錄》。
葉卡特琳娜一下子驚呆了。前天,她宴請奧爾洛夫兄弟及其他幾位禁衛軍軍官時,曾以憂慮的語氣談到了她那位不幸的丈夫,並說不知應該如何處置。她的情夫立即暗示應該讓他永遠不再出現,葉卡特琳娜未置可否。她知道殺掉彼得是鞏固統治最簡便最可靠的辦法,但她卻會因此背上殺夫弒君的千古惡名。當然,如果朋友們背著她乾的話,那是最好不過的了,她的罪惡會大大減輕。因此,她沒有也不可能做出明確的指示。出乎預料的是阿列克謝等人竟然這麼快就下手了。一方面她為有如此死心塌地替她效勞的朋友暗自高興,另一方面她又為如何結束這場血淋淋的悲劇而傷神。
這時,她的政治高參帕尼來了,他也知道發生了彼得被殺的事件。
他誠懇地對葉卡特琳娜說:
&ldo;陛下,對於這一不幸事件,宮中已有種種議論,必須儘快做出合理的解釋。如果他確實亡於意外毆鬥事件,那就應該嚴懲不法之徒,以免有人藉此攻擊陛下,如果他是因健康原因不幸病故,那也要告示臣民百姓。&rdo;
帕尼實際上非常委婉地建議女皇殺人滅口,用朋友的鮮血掩蓋自己的罪惡。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爭權奪利常用的勾當。不過,大膽的葉卡特琳娜沒有採用這一傳統的卑鄙手法,她冒著被人指罵的風險,選擇了睜著眼睛說瞎話的方式,堅持彼得病逝的說法,沒有追究任何人的罪行,保護了她的朋友們。第二天,即7月19日,她發表了上臺的第三個文告:
朕驚悉前沙皇彼得三世痔瘡宿疾突發,腹絞痛難忍,雖經醫生百般救治,仍不幸於昨夜魂歸天國。朕諭將其遺體運回涅夫斯基修道院安葬。朕謹以女皇及帝國之名義,諭爾等忠順臣民捐棄前嫌,赴修道院向其遺體告別,祈禱上帝使其在天之靈得以安息,並視此次意外不幸為上帝旨意,蓋由上帝正以其神聖意願操縱國家命運。
除了政變的積極參與者達什科娃公主竭力為葉卡特琳娜辯解,稱彼得的死是暴卒外,幾乎沒有人相信彼得死於痔瘡。法國大使館的總務主任貝朗熱在寄回國內的報告中公開宣稱:彼得死於毒酒,他的遺體臉是黑色,手是黑色的,所以被戴上手套。凡是按當地習慣吻了死者嘴唇的人,自己的嘴唇也中毒腫了。佈雷德依伯爵則這樣評價女皇:&ldo;她的準則是:寧肯不完美,也要利索,決不猶猶豫豫,優柔寡斷。&rdo;
彼得的死,為葉卡特琳娜的皇位奠定了一塊牢固的基石。
第十一章 初試鋒芒
1 有人斷言:女皇的統治也會像她的丈夫彼得皇帝一樣,在世界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
對於葉卡特琳娜的政變,歐洲許多政治家外交家都認為這不過又是俄國宮廷不斷政變的繼續,因為自1725年彼得一世死後,到這次葉卡特琳娜政變上臺,37年的時間裡,這已經是爆發的第七次政變了。法國大使佈雷德依男爵雖然一直很賞識葉卡特琳娜的才華,但他認為她只是個&ldo;勇敢的冒險家&rdo;,而僅有勇氣是不會在波浪洶湧的俄國宮廷挺立多久的。一個叫佐爾姆斯的普魯士人則肯定地預言不久又要發生一場革命,他說:&ldo;萬事俱備,只缺一位熱情的領頭人……只要他無所顧忌,敢說敢幹,率先反對女皇……可以肯定,葉卡特琳娜女皇的統治也會像她丈夫彼得皇帝一樣,在世界歷史上曇花一現。&rdo;
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對葉卡特琳娜持十分謹慎甚至是反感的態度。他給他的大使發出了這樣的指令:&ldo;在位的女皇(葉卡特琳娜)在執行其計劃不露聲色,勇毅過人,這說明她是一位雄才大略,敢作敢為的公主。不過,她是外國人,對俄羅斯民族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