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唐甄(第1/2 頁)
一、生平經歷
唐甄生於1630年,卒於1704年,原名大陶,字鑄萬,號圃亭,四川達州(今達縣)人.他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唐自踩居官廉潔,多有惠政,尤重振興文教;父親唐階泰剛毅明達,在朋黨附勢相傾的環境中能獨立不阿.唐甄幼年隨父宦遊,曾到過吳江、北京、南京等地.順治二年南京城破後,父子避難浙江紹興.順治十四年中舉人,後任山西長子縣知縣,然而上任不到十月,便因與上司不合而被免職.此後,他為伸展胸中抱負,奔走二十餘年卻終不得遇,中年以後家道日落,困於田薄賦重,遂棄農從商,卻又經商失敗,轉而做牙人,還曾被客商誣告竊金,以致器物鬻盡,窮困潦倒.晚年只能開館授徒,在貧病交加中堅持著述,直至去世.
二、主要著作
唐甄的主要著作是《潛書》,這部書凝聚了他一生的思想精華.《潛書》原為《衡書》13篇,“衡”表示“志在權衡天下”之意,後因“連蹇不遇”,只得將其潛存起來,遂加以補充,改名為《潛書》.全書共97篇論文,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論學術,重在闡發“儘性”與“事功”相互統一的心性之學;下篇論政治,旨在講求實治實功、抑尊富民的治世之術.此外,他還著有《春秋述傳》《毛詩傳箋合義》和文集日記等,但多已佚失.
三、政治思想
- 批判君主專制:唐甄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他大膽地提出“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的命題,認為帝王與盜賊毫無二致,甚至其兇狠殘暴更甚於普通盜賊.他們為了一己私利,殺戮天下人民,掠奪天下財富,“屠絕百城,荊棘千里”,一旦奪取天下,便給自己披上神聖的外衣.在當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被奉為金科玉律的社會背景下,唐甄的這一觀點可謂驚世駭俗,有力地衝擊了傳統的封建禮教和君主權威.
- 主張抑尊富民:唐甄強調“立國之道,惟在富民”,他認為民為國家邦本,為政首在富民.國家的政治方針應當以富民為宗旨,只有民眾豐衣足食,國家才能興旺發達;如果民眾貧窮困苦,必將導致國家滅亡.他指出,“國無民,豈有四政!封建,民固之;府庫,民充之;朝廷,民尊之;官職,民養之”,因此,立國之富不在國庫財富充盈,而在民眾生活富裕.他還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富民措施,如為政當以富民為功,力除棄民虐民之政,要重用養民的廉能賢才;同時,否定“農本商末”的傳統觀念,主張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等多種生產,促進商品流通,提高民眾生活水平;此外,他還建議改革貨幣,促進流通,以消除白銀易聚之弊,發揮貨幣的流通作用,實現民眾的生活富裕.
- 強調實治實功:唐甄倡導“實事”“實治”“實行”“實功”,反對“空理”“空言”和“虛言”.他認為,國家的治理應當注重實際效果,統治者應當切實採取措施解決民生問題,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而不是僅僅空談道德和理論.他的這一思想體現了經世致用的精神,對當時及後世的政治思想和實踐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四、心性學說
唐甄繼承發揚了從孟子到王守仁的儘性事功的心學思想,尖銳批判了程朱理學末流只談心性、不重事功的空疏陋習.他認為良知、心、性是一個東西,綜合為“道”,“道由心致,不由外致”,“天地與道際,心與天地際”,性即是仁義禮智的四德之道,“四德我自所有,非由外鑠”,以仁義禮智合於天地萬物,即是盡心知性,始乃儘性事功.他強調儘性與事功二者不可割裂,而是彼此統一的,“修非內也,功非外也”,“自內外分,仲尼之道裂矣,民不可以為生矣”,“修身治天下為一帶,取修身割治天下,不成治天下,亦不能修身”.他還提出了性才合一的思想,認為性與才二者同出一源而不可分,“盡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