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顧允成(第1/3 頁)
一、少年經歷
顧允成生於無錫涇裡,自幼家境清貧。其父親顧學曾任鄉里亭長,經營過豆腐糧米等小作坊買賣,為人豪放,頗多見聞,因而極為重視對顧允成及其兄長顧憲成的教育。顧允成自幼聰敏過人,十四歲時便師從張少弦。萬曆元年(1573 年),他得補郡諸生。當時常州知府施觀民創辦龍城書院,顧憲成、顧允成兄弟雙雙被選送其中,得以在龍城書院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龍城書院的學習時光裡,顧允成勤奮刻苦,廣泛涉獵各類知識。書院的良好氛圍和優秀的師資力量,為他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與兄長顧憲成在書院中相互砥礪,共同進步,展現出了非凡的學習熱情和才華。這段經歷不僅豐富了他們的學識,更塑造了他們剛正不阿、關心國家大事的品格。
二、中第遣歸
萬曆十四年(1586 年),顧允成赴殿試,其對策切中時事毫無隱諱。他性情耿直剛烈,在殿試中直言不諱地評議皇帝寵妃及立儲之事。這一番言辭慷慨激烈,令閱卷官何心泉驚駭不已,甚至想棄之不用。幸得大學士王錫爵取閱後決定錄取,但顧允成僅被置於榜末。
中進士後,顧允成尚未被授予官職。此時,恰遇南京督學御史房寰上疏詆譭海瑞。顧允成倍感憤慨,與彭遵古、諸壽賢聯名上疏彈劾房寰,指出房寰是出於對賢者的妒忌而誣衊正直的大臣。當時房寰誣告海瑞一事,朝中官員大多切齒憎惡,然而朝廷卻故意維護,只象徵性地批評了房寰。待到顧允成上書,朝廷即稱房寰已被處分,而顧允成等人則被認定為越級妄奏。朝廷命奪去三人冠帶,遣返歸家反省,並責令九卿約束辦事的進士,今後不得妄言時政。當時南京太僕卿沈思孝上疏替顧允成等說情,結果也被責罰。
三、復起再貶
南京御史多次奏薦,顧允成歷任多職。萬曆二十一年(1593 年),皇帝下詔 “三王並封”,這一舉措在朝廷中引起了極大的爭議。顧允成與張納陛、嶽元聲合疏直諫,堅決反對這一決定。他們指出,自明朝建立以來,嫡長子被封王(而非太子)的事不曾有過,王錫爵怎能專斷此事,皇上豈能違背祖訓獨創此事。此前已有朱維京、王如堅、塗傑、王學曾等官員進諫而被貶謫,但上書諫止的官員越來越多,皇帝知道不能全部懲處,只命遵旨行事。
不久後,吏部尚書孫鑨等因為再提此事而被責罰。顧允成又主持公道,上疏指責閣臣張位,還牽涉到王錫爵。張納陛也隨之附和上書。皇帝看後震怒,以忤旨罪名將顧允成貶為光州判官,張納陛貶為鄧州判官。
然而,顧允成並沒有領旨赴任,而是選擇請辭歸家。他以自己的行動表達了對朝廷不合理決策的抗議和對正義的堅守。顧允成的這一決定,展現了他剛正不阿的性格和對原則的堅定執著。
四、隨兄講學
顧憲成革職還家後,兄弟二人講學,江南學人聞風而至。他們修復東林書院,發起東林大會,制定《東林會約》。顧允成出資建 “小辨齋”,作為居息講學之所。
萬曆二十二年(1594 年),顧憲成亦遭革職還家。兄弟二人決定從事講學活動,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自萬曆二十二年至萬曆三十一年的十年時間裡,顧允成與顧憲成一起在故里講學。江南學人聞風趨赴,涇裡客舍到處都住滿前來聽講者。張涇在當時成為江南無錫地區學術思想傳播的重要活動中心。
萬曆三十二年(1604 年),顧氏兄弟決定修復無錫城內的東林書院,得到許多地方人士乃至常州知府、無錫知縣的資助和支援。同年十月,顧允成與顧憲成、高攀龍、安希範、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東林八君子)等人發起東林大會,制定了《東林會約》,規定每年舉行大會一、二次,每月小會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