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第1/2 頁)
曲洋也是死心眼,因為他妹妹是婦人,先入為主地認為婦人都是喜歡挑撥是非的。曲湖跟曲源或許不完美,但也不像他妹妹說的那麼差勁。
「他們主動提出完善族田的作用,說明他們心裡就是有大家的,不然繼續默默獨吞族田就好了,為何要提出來呢?」
曲嘉雨認為她的兄長簡直是蠢得無藥可救,她道:「那是他們主動提出來的嗎?我怎麼聽說是樂姐姐提出來的呢?
「他們兩家多年來一直霸佔著族田,名義上說是族田的產出為補貼資助族內子弟讀書,可是這麼多年來,就只有他們兩家有人讀書,我們有什麼好處?就連兄長你也只讀了幾年蒙學便沒再讀下去了,你覺得這個好處是誰佔了?
「還有,他們是被樂姐姐拆穿了妄圖獨佔族田產出的野心後,不得不提出來安撫族人的情緒,不然咱們爺爺第一個便不甘心。」
曲氏族人的內部矛盾被曲清江挑開後,曲銘跟曲錦兩兄弟也知道三叔公一脈不好糊弄了,所以才想出了完善族田的產出分配等緩兵之計。
三叔公與曲鎮等人今日出門正是去曲銘家商討這事的。
曲洋擺擺手:「不管怎麼樣,今後咱們家也能討著好處就行。」
曲嘉雨並不像他這麼樂觀,曲銘仗著自己是族長,牢牢地把控了族田的產出,幾乎將族田當成了他們自家的田。他們霸佔族田多年,要他們吐出來,又豈會那麼簡單?
他們答應完善,殊不知這些規矩或許就藏著陷阱呢!
曲嘉雨沒再管她這個蠢兄長。
正如她所料的那般,對族田的產出分配的商討大會並不是很順利。
曲氏的族田相較於鄉裡那些置辦的上百畝、數頃族田的大戶而言其實不算多,只有二十畝,但還未分家的三叔公一大家子的田地也才七十餘畝,幾兄弟一分,一家也才二十多畝,所以這二十畝族田對曲氏族人而言,已經算多了。
這二十畝田是租佃給人耕作的,每年的租稅六十石米。一個五口之家一年的口糧也才二十多石,這六十石米就是十二三個人的口糧了。
當然,這些米不是用來餵飽一些族人的肚子的,它只是一種減輕族人的讀書壓力的資助,如同後世的助學金。
不過這些年來,曲湖等人的束脩、趕考路費、紙筆的錢等幾乎都是從這裡面出的,別的族人倒是一點好處都沒撈著,——誰讓他們家沒有讀書人呢?
三叔公的小兒子以及曲洋等倒是讀過書,不過一來他們沒天賦,另一個原因則是家裡負擔不起束脩以外的費用。
他們不讀書後,當初說好只用來資助讀書的族田的產出自然就被曲銘、曲錦兩兄弟佔了。
如今三叔公被曲清江點醒後,心中越發不甘,便主張往後祠堂、墓園的修葺費用以及祭祀等重大家族活動的費用都從中支取,而且最好每三個月便拿族田的帳簿出來公示一遍。
這個要求是曲鎮考慮過的,他認為並不過分,不過曲銘兩兄弟可不樂意,道:「既然當初設族田的目的便是為了方便族中子弟讀書,所以這一半田租是否用來資助孩子們讀書?剩餘的一半,你們想用來做什麼,我們都不反對。」
三叔公一盤算,祠堂、墓園本就不是年年都需要修葺的,而祭祀等重大活動是每家每戶都有份,說來說去,還是他們兄弟倆佔了最大的便宜。
三叔公這邊自然是不肯,於是雙方又是一陣商討和掰扯。
曲鎮提醒曲銘兄弟倆:「當初二伯父跟三哥前後捐了十八畝族田,剩餘的兩畝才是大家湊出來的。既然是族田,那可不是一人或一家之田,是一族之田,其存在是為了接濟族人。」
「老四,你怎麼還把族規弄錯了呢,當初這族田定的就是資助孩子們讀書。不信去問二叔跟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