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頁(第1/2 頁)
尹小娘子的家世本也不差,加上得曲清江指點,刺繡技藝突飛猛進,成功在縣令之妻邀請各家女眷的重陽盛宴上得到了縣令之母的青睞。
雖然雙方結親多數看家世門庭,不過能和尹小娘子的家世抗衡的也不少,因此小娘子本人的表現就成了加分項。
十月份,縣令與尹家就開始走三書六禮了,十一月才定下來,只待來年正月完婚。
尹小娘子知道曲清江無法前來參加婚宴,但還是來找她了,然後就從她這兒知道了田氏的惡劣行徑。
尹小娘子十分生氣,咬牙切齒罵:「世上怎有如此無恥歹毒的女人?!」
曲清江道:「此女並非主謀,其夫還有——」她頓了下,「才是主謀。」
尹小娘子聽出了她的未盡之言,知道其中必有內情,但也沒有追問。
回去之後,她去陪縣令之母刺繡,假裝無意地提及這事,縣令之母一開始還沒有什麼反應,以為這件事已經處理好了。直到得知遭遇這事的人正是繡出《麻姑祝壽圖》的曲清江時,縣令之母才問了句:「那以他人之子假冒戶絕之人之子的婦人便沒有受到懲罰?」
尹小娘子憤慨道:「那婦人趁著混亂與騙子老鄉逃了。雖說揭發了她騙人的真相,可造成了曲娘子先父的名聲受損,那些騙子卻沒有受到一點懲罰,實在是不公。」
縣令之母沒跟尹小娘子說什麼,但是卻跟縣令提起了這事。
第72章 案結
縣令聽了其母之言,並未言語,過了許久才道:「今日我聽聞鵠山鄉有一戶人家,其所種稻禾,一畝田收成七石。娘覺得這事是真是假?」
縣令之母道:「凡事都得眼見方為實。」
縣令頷首:「正是,因而我打算明日到鵠山鄉一趟。而娘所提的曲家之事,巧得很,那個畝收七石谷的人家就是曲家。」
縣令之母也覺得事情過於湊巧,像是特意安排好的,不過縣令之母並沒有被冒犯的不悅感,她道:「那你此去,若是遇到曲家娘子喊冤,你正好可以審理此案。」
縣令:「……」
他忍不住問,「娘何以對曲家另眼相待?」
縣令之母微微一笑,道:「說來我確實有私心。你爹步入仕途的頭幾年曾經回京述職,我跟著他到京城居住時,結識了一位朋友,她是文繡院的繡娘……
「當初我的壽辰,我之所以收下董氏的祝壽圖,那是因為它讓我找到了一些熟悉的痕跡。後來我找董氏打聽才知道,那幅刺繡跟我那發小確實有些淵源。」
縣令問:「難道是娘房中藏品中最多繡作的洛大娘子?」
縣令之母頷首:「沒錯,正是文繡院的繡娘之首的洛掌固。她曾有一個引以為傲的弟子,只可惜後來發生意外,那弟子的手指廢了根,無緣進入文繡院。她那弟子後來嫁了人,便銷聲匿跡了。董氏提及這曲娘子正是那皇繡世家岳家之女,跟洛掌固的弟子也對得上號。」
縣令感慨:「真是緣分啊!」
「不說私心,你管轄的縣發生了以親子冒充他人的遺腹子,以謀奪家產之事。你身為縣令,斷案平冤、教化百姓責無旁貸。這些人視朝廷刑律於無度,必須作出公正的處理,警示教化鄉民,往後方能減少此類事件。
「你的表弟知永城縣,為政有名聲,連別的州縣不能決斷的案子都交給他處理,因為他斷案嚴明矜謹,不會因案子小而敷衍了事,你當習之。」
縣令之母姓韓,是當朝副相之一的王左丞大女婿韓億的姑母,因而縣令的表弟正是韓億。二人也是同年,他們都是上一次殿試的進士,縣令來了清江縣,韓億則在亳州永城縣,縣令之母難免會拿二人來比較。
好在縣令也不嫉妒自己的表弟,他表示謹記母親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