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第1/2 頁)
王準知道左槐想說什麼,無非是「以太子那畏首畏尾的性子,他豈敢冒著被官家廢掉的風險去救必死之人」。
其實王準也是這麼想的,太子實在是……
算了,不說,說就是大不敬。
不過……
「我那長孫女說,她能勸說太子出手。」王準道。
左槐:「……」
左副相很無語,他都不知該說是王家姑娘天真還是老友王準天真了,但凡太子能有這魄力與志氣,朝中也不會人人都不看好他在這儲君位上了。
「我知你所想。」王準失笑:「我亦不信,但我那長孫女說得信誓旦旦,就信一信也無妨。太子若不願出手,總還有其他辦法的。這不,休沐日的文會是個好機會,就拜託端橫兄好好試探試探吳慎老匹夫了。」
左槐捋著鬍子,故意哼了一聲:「也不知我答應你做這件事究竟是對是錯。」
王準朗笑一聲:「我輩行事,俯仰無愧,至於結果,善自然好,惡亦坦然。」
左槐拊掌:「王相公,說得好!」
旋即二人擊杯而歌,互為知音。
第12章 痛心鳴冤
永泰十五年三月初六,六參嘉會。
禮部郎中、侍御史知雜事葉夔出列,上疏梁帝:「臣,夔,有奏。」
梁帝微點了一下頭,一旁典儀高喝:「准奏。」
葉夔把搭在胳膊上的笏板擺正,口齒清晰抑揚頓挫說:「臣聞道德之厚,莫尚於軒唐;仁義之隆,莫彰於舜禹。欲繼軒唐之風,將追舜禹之跡,必鎮之以道德,宏之以仁義,舉善而任之,擇善而從之。不擇善任能,而委之慾吏,既無遠度,必失大體。惟奉三尺之律,以繩四海之人,欲求垂拱無為,不可得也。故聖哲君臨,移風易俗,不資嚴刑峻法,在仁義而已。故非仁無以廣施,非義無以正身。惠下以仁,正身以義,則其政不嚴而理,其教不肅而成矣……」[注1]
梁帝先頭還認真聽了幾句,然後就越來越不耐煩了,以為葉夔又要老生常談什麼君王仁義治國之類的。
自打葉夔被遣為侍御史知雜事,就熱衷於諫言皇帝施仁政,梁帝聽多了就越聽越氣——
怎麼,朕還不夠仁慈,讓爾等不知為君分憂的東西在此狺狺狂吠?!
誰知葉夔話語一轉,說道:「民蒙善化,則人有士君子之心。被惡政,則人有懷奸亂之慮。遭良吏,則懷忠信而履仁厚;遇惡吏,則懷奸邪而行淺薄。忠厚積則致太平,淺薄積則致危亡!」[注2]
大殿上頓時起了一陣細細的騷動,不少人都看向葉夔的方向,震驚不已。
葉夔是瘋了嗎?
平日諷諫諷諫官家不施仁政便罷了,今日竟直接與危亡掛上鉤,這分明是在為……為沈震鳴不平吶!
他何時是這般不顧生死之人了?
梁帝也聽出來了,當即龍顏大怒,拍著龍椅扶手大喝:「給朕閉嘴!」
「是以聖帝明王,皆敦德化而薄威刑也!」葉夔背脊挺得筆直,將手中笏板舉高,大聲說:「太祖太宗及至真宗朝,治世皆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於法。縱臨時處斷,或有輕重,但見臣下執論,無不忻然受納。民知罪之無私,故甘心而不怨。臣下見言無忤,故盡力以效忠!」[注3]
「閉嘴!給朕閉嘴!」梁帝從龍椅上站起來,指著葉夔嘶吼,又叫左右:「來人!來人!把這個逆臣給朕拖出去——拖出去殺了——」
「聖上息怒!」群臣見狀,齊聲請罪。
「聖上!」勾管御史臺事史安節出列,道:「太宗有定,諫官不以言獲罪,請聖上三思!」
「聖上三思!」群臣又齊聲道。
梁帝氣得老臉脹紅,指著諷諫沒有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