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公孫龍(第3/5 頁)
和屬性之間的關係。他認為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但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透過其屬性來實現的,而屬性又並非事物本身,而是我們用來指代事物的一種方式。透過這種分析,公孫龍試圖為正確理解“名”與“實”的關係奠定理論基礎,使得我們在思考“名實”問題時能夠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更加準確地把握兩者之間的關係。
4 《通變論》
《通變論》是《公孫龍子》中體現方法論的一篇重要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公孫龍提出了“二無一”的分類原則。他透過對不同事物之間的組合、分類等情況進行分析,闡述了在進行分類時應該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則和方法。這一分類原則不僅在當時對於人們理解事物之間的關係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在現代科學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對於我們進行資料分類、事物歸類等方面也有著一定的借鑑意義。
5 《堅白論》
《堅白論》可以說是對“白馬非馬”觀點的進一步發揮。在這篇文章中,公孫龍以堅白石為例子,對概念與感覺的不同進行了深入的辨別。他認為“堅”和“白”這兩種屬性在堅白石中是相互分離的,並且它們可以與“石”本身也分離開來。也就是說,我們透過視覺感知到的“白”和透過觸覺感知到的“堅”,這兩種感覺所對應的屬性在本質上是獨立的,不能因為它們存在於同一塊石頭上就將它們混為一談。這種觀點在當時同樣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議,但它卻從另一個角度深化了我們對概念、感覺以及事物本質的理解。
6 《名實論》
《名實論》是《公孫龍子》中邏輯思想的綱領性篇章,它以“正名實”為中心論題,全面闡述了邏輯學的基本規律。在這篇文章中,公孫龍透過對“名”、“實”、“正”、“位”四個概念的詳細闡釋,來探討先秦哲學中“名實”關係這一重要課題。他認為“名”應該準確地反映“實”,並且要透過“正”的手段來確保“名”與“實”的契合,同時還要保證“名”在整個社會體系中的“位”是合理的。透過這樣的闡述,公孫龍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邏輯學角度思考“名實”關係的框架,對於後世研究先秦哲學以及邏輯學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四、基本思想
(一)哲學思想特色
公孫龍的哲學思想與惠施的“合同異”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惠施強調事物之間的同一性和相對性,而公孫龍則著重強調“名”是絕對的、不變的。他認為每個“名”都有其固定的內涵和外延,不應該隨意變動。這種觀點具有明顯的形而上學特色,在當時的哲學界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然而,從邏輯學的角度來看,公孫龍的這種思想為邏輯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因為它促使人們更加深入地去思考概念的精確界定、內涵與外延的關係等重要問題。
(二)“離堅白”學說
1 內涵闡述
在“離堅白”學說中,公孫龍藉助堅白石這一具體例子進行了深入的論證。他指出,對於一塊堅白石來說,我們透過視覺只能感知到它的“白”,透過觸覺只能感知到它的“硬”,而這兩種感覺所對應的屬性“堅”和“白”是相互分離的,並且它們可以與“石”本身也分離開來。也就是說,在我們的感知中,“堅”和““白”並不是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存在於石頭中的,而是可以分別被我們感知到,並且它們與石頭本身也並非是緊密結合、不可分離的關係。
2 當時影響及後世評價
“離堅白”學說在當時的思想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許多人對這一學說表示難以理解,認為它是一種詭辯之術,因為它與人們日常的感知經驗似乎相悖。然而,從哲學和邏輯學的角度來看,“離堅白”學說卻有著重要的意義。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