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第1/4 頁)
小說裡的犯罪心理畫像,是指透過犯罪現場對犯罪人的行為進行分析,然後推斷作案人的心理特點,再透過心理特點的描述刻畫犯罪嫌疑人的某些形象特點、家庭背景和一些個性特徵。在分析帶有變態特點或動機怪異的案件中,是一種較新的偵察思路和方法。
雷米注重的是“真實”,文字簡潔、直接、精確,看完他的故事,許多讀者都要問,“真的是真的嗎?”那些一環扣一環的懸念、毫不做作的文字是他獨特的的寫作風格,因為太真實,我對雷米的身份產生了懷疑,覺得自己不像一位作家,而更像天生的一個犯罪心理學家。也許他本人就是個迷。讓人無法相信又不能不信。
小說的主人公方木,個性鮮明又充滿神秘感,靈魂乾淨,所作的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看似真相有它殘酷的一面,但雷米並不殘酷,方木並不殘酷。這個故事本身在那些冰冷的案件裡,我們從中會感受到那種強烈的悲天憫人的情懷。
雷米曾經藉助網路來發表他的作品,被慧眼編輯識中出版實體書。與其說是偶然,不如說是必然。是金子總要發光。在懸疑界,如果你難以消除那些名作家所帶來的艱深晦澀,我建議你讀一下雷米的《心理罪》,如果喜歡真實的、讓人窒息的恐怖小說,這位暫時“名不見經傳”的大師或許有望成為你私人珍藏。
誰來給靈魂畫像
文/大袖遮天
《畫像》是一本什麼書?翻開它的第一頁,接觸到第一行文字,你的目光就會被吸引乃至融化——這是一種自然、深情的語言,彷彿不是在陳述外在的故事,而是一顆心靈面對孤獨舞臺的獨白。黑色的基調,憂傷的旋律,在語言組成的音符中,閱讀者不知不覺被書中的氛圍完全浸潤了。
這段旋律由兩條線索主宰。
一邊是黑色、堅硬、冷酷的謀殺,一樁樁匪夷所思的案件層出不窮,此時,文字的冷峻、客觀和專業,能讓讀者完全意識到作者的身份——作者雷米,本身就是一名警官。無論是案件的描述,還是推理分析的過程,作者精準的語言如同解剖刀一般遊走於現場,一切都被這種富有專業美的語言整理得清晰明白,你知道發生了什麼,你知道罪犯的心理是如何一層層顯露,但你始終不知道最後的真相。在故事設定中,雷米完全是從上而下的俯視角度,落筆時沒有絲毫的猶豫,珠串般的案件以最凝練的姿態出現,雷米講述的每一樁案件都驚心動魄,寫來卻不露聲色,大量的犯罪心理學專業知識、案例以及術語被頻繁使用,但作為外行的讀者,讀來卻毫無障礙。你感覺不到雷米對讀者的遷就,他在陳述中始終帶著職業的驕傲,但這種溝通的便利卻是事實——專業的知識沒有排斥非專業的讀者,雷米天然的講述能力,讓這一極其專門的行業,變得如此富有魅力。可以肯定,相當一部分年齡適合的讀者,在讀過本書之後,會選擇犯罪心理學作為他們經後的職業。
無論敘事手段如何高明、專業知識如何豐富,如果一部小說僅僅是講述故事,沒有生動豐滿的人物形象,這就不是一部能夠讓人長久留在記憶裡的小說。在《畫像》中,雷米創造了一個血肉豐盈的人物——方木。如果說敘事的線索構成這篇小說硬朗的結構,那麼關於方木這個人的一切,則形成了小說的骨血和靈魂。這第二條線索柔軟、綿長、縷縷不絕地穿行於全文中,它控制著讀者的情緒,使得文章的節奏如同波浪起伏,在案件的驚濤駭浪裡,人物的命運和性格就是飄行於浪尖上的一葉輕舟,宏大的敘述海洋中,最令人牽掛的始終是這漂浮的一抹。
“漂浮”這個詞多次出現在的我的腦海裡,方木這個人,似乎始終在漂浮著,從來不曾安定。他曾經是個和一般青年一樣單純、明朗的學生,大學時代,同寢室的好友在一系列案件中分別成為兇手和被害者,倖存者方木從此跌入了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