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5 頁)
959年秋,省內移民開始後,部分遷往寧夏的移民返回庫區,要求內遷,先後返回898人。
“1960年,三門峽水庫攔洪蓄水後,水庫蓄水面積不大,為增加安置區移民生產隊的收入,安置區採取了在庫區‘拉吊莊’的耕種方式。加之一些機關、部隊、廠礦、學校和庫邊的社隊到庫區耕種土地,誘發了移民大批返回庫區。1961年10月,外遷移民返回庫區1061人。11月中旬增加到1262人,堅決不回寧夏……”
華陰一縣雖只有千餘人,而數縣滯留庫區不肯再去寧夏者卻有萬餘人之多。
根據這種情況,1962年3月13日下午,**中央西北局在陝西西安人民大廈召集陝西、寧夏兩省(區)開會,專門研究三門峽庫區移民由寧夏返陝問題。
據當天的會議紀要記錄,參加會議的除西北局書記處候補書記白治民、西北局農業辦公室主任李登澐外,寧夏民政廳副廳長金民、寧夏安置辦主任林德民及陝西農業廳廳長趙錦鋒、陝西糧食廳副廳長高秀山等領導參加了會議。
會議紀要記載:1956年至1958年,陝西三門峽庫區遷往寧夏移民2。9萬餘人,由於種種原因,近年來,移民自發返陝達五萬七千多人(次)。目前,在三門峽庫區難以送回寧夏的移民達9400多人。為了確實解決這一問題,寧夏民政廳金民廳長來陝,先與陝西省農業廳趙錦鋒廳長交換了意見,又共同向陝西省謝懷德書記作了彙報,最後並請西北局白治民同志參加對移民返陝問題進行了研究。
這次西北局召集的會議,實質上只作了一個決定:允許陝西遷到寧夏的移民都回陝西,由陝西進行第二次安置。但會議仍說:“首先應積極作好鞏固工作,儘可能地把寧夏現有移民鞏固下來。”會議同時強調:對經過認真工作後仍堅決要求返陝的移民,不能強行阻止。要給他們遷移自由。對他們,寧夏要送好,陝西要安好……
會議紀要很快便報送到了中央。幾天後,中央批准了西北局和陝西、寧夏的決定。3月下旬,同意移民返陝的決定傳到了陶樂縣。
如今已70多歲的華陰市華西村移民張吉勝當年在陶樂縣馬太溝人民公社食堂當管理員,老人還清楚地記得,“那天是1962年3月26日。我死都不會忘記這個
時間!”
提到這個難忘的日子,張吉勝那已乾澀的眼中閃爍著淚光,他的思緒又隨著這個日子回到了當時的情景。“那天,下了點小雨,我在大隊值班,馬太溝公社文書嶽明德來叫我通知移民幹部開會傳達返陝的事。當時我根本不信,還罵他你小子想回陝西想瘋了吧。當他把蓋有公章的通知亮出來後,我的眼淚唰地流下來了,楞了片刻,才回過神來,激動得一把將嶽明德抱起來轉了好幾圈,然後一下把他扔在地上摔了個四仰八叉,我也不管,便朝著大隊幹部修水渠的工地一路狂奔。剛下過雨的路上有些滑,摔得我滿身滿臉是泥。我一點也不在乎,在有移民居住的地方,我還會邊跑邊扯著嗓子高聲喊‘中央同意我們回陝西囉!’害得好多人追著我問,‘張吉勝,是不是真的!’接著,他們又也像我一樣狂奔著把這一訊息傳遞給其他人……”
4月20日,寧夏移民返程的日子。每一個人都歸心似箭,但每一個人都有幾分離去時的牽腸掛肚,每一個人都沒有迴歸故里的喜悅。
天還未亮,幾乎所有的移民都早早地起了床。不是為了收拾行李——知道返陝的訊息後,人們就一直“忙著準備”。家裡的財產為換得一點糧食幾斤蔬菜,大多數移民只剩下一床被蓋幾件衣服,早就家徒四壁了還有什麼可收拾的?也不是為了做最後的早餐——大多數家庭將所有的糧食都已做成了路上所需的乾糧。即使還有糧食,誰也沒有這種時候在這種地方吃早飯的心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