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院士(第1/3 頁)
443sx
2007年是奇數年,而每到奇數年學術界都會異常熱鬧,因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每兩年進行一次院士增選,而這一安排通常都在奇數年進行,由於兩院院士具有極其關鍵的影響力,所以每到這時候各高校和研究機構都會把這項工作當成重點來抓,尤其是那些有候選人參與增選的單位。
按照流程,增選工作開始於1月1日,這時候候選人候選人就可以單獨透過院士或有關學術團體進行提名了,也可以同時透過以上兩種渠道提名,這一流程將會持續到4月30日結束,然後進行下一環節,由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來對候選人進行審議,公佈有效候選人名單。
和以往一樣,今年的候選名單公佈後,馬上引起了相關領域的重視,新聞媒體也開始挖掘,想看看今年有那些值得報道的專家學者入選,或者有那些本來應該入選名單上卻沒有的,這些都有很高的報道價值。
很快,媒體記者們就在有效候選人名單裡找到了亮點,今年竟然有兩位來自民營企業的候選者入圍,一位是登海種業的董事長、玉米育種專家李登海,他作為工程院農學部的候選人透過審議;另一位則是惠農化肥首席科學家、國內緩釋肥領域領軍人物焦高亮,他入圍了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候選名單。
這結果一出來,輿論頓時炸開了鍋,雖說在本次公佈的工程院有效候選人名單裡,也有來自企業的代表,比如南方電網的李立澄,再比如大慶油田的王玉普等人,但是這些人所在的單位都是國有企業,企業內部也有正規的國家研究機構,他們的入圍也符合以往的慣例。
可焦高亮和李登海都是民營企業出身,現在民營企業的科研工作者也能參與院士增選了麼?於是工程院、惠農化肥、登海種業的電話全都被打爆了,各大媒體的記者都想對他們進行採訪。
而報紙上也紛紛刊登出他倆的資訊,焦高亮的簡歷非常亮眼,八十年代就拿到了美國加州大學這樣名校的博士學位,還曾經在歐洲的研究機構工作過,一回來就參與了雜交水稻等多項國家重點研究工作,有力地推動了這些研究專案的進度,在他最核心的緩釋肥領域更是帶領中國直追歐美,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他也憑藉這一成績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焦高亮可以說是要文憑有文憑,要成績有成績,跟其他候選者相比,差的也就是那麼點資歷了,他今年才四十五歲,確實顯得年輕了點;但這也不是問題,今年的熱門候選人裡,也有多位四十來歲年富力強的候選者,所以焦高亮引發的爭議要稍微小一點,大家爭論的焦點還是民企出身的問題。
李登海的爭議就更大了,首先是文憑,焦高亮是中原大學的本科、加州大學的博士,而他的最高學歷卻僅僅只有初中而已;至於單位就更不用說了,最早是後鄧村農科隊,後來又自己搞了登海種業,基本沒在體制內待過,一個體制外的初中生入圍院士評選名單,怎麼看都覺得彆扭啊?
但是人家的成績也確實出色,光國家級的科學獎項就拿了四個,八十年代末憑藉“玉米良種選育及其推廣”獲國家星火獎一等獎,1992年靠“sd省220萬畝噸糧田科技開發”獲國家星火二等獎,1999年以“高產玉米新品種掖單12號選育”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又因為“高產玉米新品種掖單13號的選育”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原本掖單12號應該是三等獎來著,但是因為有了李未的支援,李登海獲得了更充裕的資金、更先進的裝置、更好的化肥,所以這一品種比原歷史中要優秀很多,所以獲獎的級別的也提升了。
光憑藉這些獎項,他已經完全滿足“兩次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或者一次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院士增選硬門檻,而且他還曾經多次打破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