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矮豐三號(第2/2 頁)
2、3號小麥品種,其中‘豐產3號’表現突出,現在華北平原種的最多的就是這種小麥。”
“‘矮豐3號’是趙老師七十年代培育出來的,比原來的品種產量更高,抗倒伏效能更好!”
日後趙洪璋還會主持育成以“西農85”、“西農881”為代表小麥新品種,開創了我國北方麥區抗赤黴病育種成功的先例。
趙洪璋主持選育的四批小麥品種,累計種植面積達95億畝,增產小麥約256億公斤,創造了四次創新,在我國小麥育種史上實屬罕見。
要說袁隆平袁大德魯伊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代表人物,那趙洪璋就是小麥界的代表。
為啥不把趙洪璋叫小麥界的袁隆平呢?因為這個名號是他學生李振聲的,算起來,趙洪璋趙老在學界的輩分比袁老還要高一輩呢。
“哦,你這麼一說我想起來了,主席還給他發過全國勞動模範的表彰,這應該是知識分子裡面的第一個勞動模範!”李啟雲想起了報紙上看過的資訊,“這可是我們農民的大恩人,了不得啊!”
“是啊,要是沒有趙老師這樣的人,我們想填飽肚子難啊!”李耒對趙洪璋、袁隆平這樣的人無比尊敬。
日後大家說起八十年代糧食增產,全國老百姓終於不用再餓肚子的時候,似乎都愛將其歸功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然而要是沒有趙洪璋、袁隆平等一大批農業科技工作者培育出來的良種,沒有前三十年修建的無數水利工程,沒有七十年代引進的大型化肥裝置……光靠農民下死力氣幹活兒,恐怕累死都做不到。
“你要是能培育出來這樣的良種,那我這輩子也沒遺憾嘍!要不你努力下考個研究生?最好是趙老師的?”李啟雲對自家孩子的期盼可不低。
“這我怕是不行!不過我應該也能做點事情!”李耒想到了自己腦海中的那些資料,要是運用得當的話,也能給全國農民帶來驚喜。
說話間倆人已經走到了家跟前,李家的門口有兩棵樹,一棵是杏樹,另一棵也是杏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