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厄爾尼諾(第1/2 頁)
“走,我們回去說!”聽到這兒,謝立人覺得繼續在這種地方聊這麼敏感的問題已經不合適了。
這附近人多嘴雜,很容易被人聽見,儘管這時候的內地知道期貨交易的根本沒有幾個,但萬一呢?而且說不定附近還有香江人過來吃飯,訊息一旦洩露,那就不好了。
回到東湖麗苑,泡好茶,繼續聊剛才的話題,“小李,你是基於什麼判斷馬來西亞棕櫚油價格還會大幅上漲?”
“天氣!影響農產品價格最大的原因就要數天氣和戰爭了,去年熱帶太平洋地區發生了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必然會對全球不同地區的降水造成不同影響。”
“儘管每次厄爾尼諾的影響不盡相同,但降水模式強烈變化的地區,其轉變方向基本保持一致;東南亞地區、澳洲東南部、巴西中北部、非洲東北部以及美國中西部地區出現乾旱機率極大。”
厄爾尼諾源於西班牙語,意思是聖嬰,相傳,很久以前,居住在秘魯和厄瓜多海岸一帶的古印第安人,很注意海洋與天氣的關係。
如果在聖誕節前後,附近的海水比往常格外溫暖,不久,便會天降大雨,並伴有海鳥結隊遷徙等怪現象發生;古印第安人出於迷信,稱這種反常的溫暖潮流為“神童”潮流,又叫“聖嬰現象”。
現代氣象學則用這個名詞來表示在南美洲西海岸(秘魯和厄瓜多附近)向西延伸,經赤道太平洋至日期變更線附近的海面溫度異常增暖的現象。
由於海水溫度高,空氣層結不穩定,對流發展,赤道太平洋東岸地區由乾燥少雨變為多雨,引發洪澇災害;而赤道太平洋西岸地區由於海水溫度低,空氣層結穩定,由溼潤多雨變為乾燥少雨。
與之相反的是拉尼娜現象,當東南信風異常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水上翻異常強烈,降水異常偏少;而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偏高,降水異常偏多。
這兩種現象都與全球氣候有密切聯絡,可能導致極端天氣出現的機率增加。
“棕櫚樹是一種多年生喜雨作物,一般要求年降雨量維持在1300-2000以上,當月降雨量為200-350時,棕櫚油月度產量相對較高。”
“而4月至10月份是東南亞地區傳統的雨季,充沛的降雨利於棕櫚油的生長,一旦在此期間降雨普遍減少,棕櫚油單產必然會出現下滑。”
正是因為棕櫚油的單產出油情況與降雨天氣直接相關,因此一旦厄爾尼諾氣候發生,對棕櫚油的單產情況會造成直接影響。
“根據我們正大的研究,1977年和1979年都發生了厄爾尼諾現象,但是第二年東南亞降雨量並沒有受到影響,棕櫚油的價格波動也不大,要是參考這兩次的結果,730令吉/噸已經到極限了!”謝立人還是不相信。
“不止兩次,從1951年到現在,一共發生了九次厄爾尼諾現象,其中1957年和1965年屬於中等厄爾尼諾現象,對棕櫚油產量有一定影響,總體單產下降中值為032噸/公頃;其餘七次都是弱厄爾尼諾現象,幾乎沒有任何影響。”這些資料李耒爛熟於心。
“但是這次不同,這次屬於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對東南亞降雨量影響極大!馬來西亞棕櫚油必然會面臨大幅度減產!”
歷史上馬來和印尼曾發生過4次棕櫚油產量大幅度減產,均發生在厄爾尼諾事件出現的年份,其中3次發生在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年份,分別是1982-1983年、1997-1998年、2014-2016年,1次發生在中等厄爾尼諾事件的年份1986-1987年。
今年就是第一次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引起的減產,因為此前沒有發生過,所以並沒有引起相關機構的注意,要不然現在棕櫚油的價格就不是區區730令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