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4/4 頁)
是否可持續的問題,即使是依靠技術進步的內生增長也有一個增長是否可持續的問題。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美國為何也要採取貿易保護措施、德國和日本的經濟增長也會陷入衰退。
第三,據此,我們得到的一個基本結論是:在一個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究竟是選擇比較優勢競爭模式好還是選擇自主創新模式好並沒有一個唯一的解,關鍵是要看貿易條件的變化和自主創新所導致的收入分配效應。所以目前關於中國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究竟是參與比較優勢競爭好還是自主創新競爭好的爭論是有偏頗的,它很可能把中國的對外開放與經濟增長引向歧路。
中國的選擇
在討論中國的選擇問題之前,我們首先有必要澄清一些事實,因為正是在一些基本事實上的錯誤解讀,使得目前的爭論失去了科學性,並有可能蛻變成為一場不同既得利益者之間的利益之爭,而且還極有可能導致中國未來選擇的錯誤。
許多主張中國應當立即選擇自主創新競爭模式來參與國際競爭的人,經常會以拉美和東亞缺乏自主創新而導致增長危機為例,來證明中國選擇自主創新競爭模式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 txt小說上傳分享
比較優勢、自主創新、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5)
導致拉美經濟增長危機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因為它們選擇了比較優勢競爭模式,而恰恰是因為其過早地摒棄了比較優勢競爭模式,錯誤地選擇了旨在退出國際分工與貿易的進口替代發展戰略,並在國內儲蓄不足的情況下,試圖透過國際舉債走向帶有自給自足的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結果因為自主創新能力過低,產品缺乏競爭力而使得企業無法盈利,微觀上的失利最終導致宏觀上因政府所借入的大量外債無法如期歸還而引發的債務危機。在多次這樣的債務危機的衝擊下,拉美國家中除了因為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繼續推行比較優勢競爭模式的墨西哥倖免於難之外,其他國家大都發生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在這裡,我們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大多數拉美國家中,做出如此錯誤選擇的恰恰不是市場和企業,而是一個極端官僚主義的政府。
至於發生在1997年的東亞危機,國際社會早已把它定義為金融危機。導致這場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東亞國家過早地開放了金融市場,從而為國際遊資的衝擊提供了機會。假如一定要像克魯格曼一樣,把東亞的金融危機歸結為創新不足,那麼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什麼這場危機也波及了在亞洲國家中自主創新能力比較強的韓國(從統計資料來看,在東亞金融危機發生前的1996年,儘管印尼和泰國的研發支出佔GDP的比重確實很低,前者為%,後者為%,但是韓國的研發支出佔GDP的比重卻達到了與德國這樣一個典型的發達國家一樣的水平,為%,而且無論是韓國還是印尼,它們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量都要遠遠超過拉美國家)。所以,從事實來看,東亞的危機實際上是由於不夠審慎的金融開放所造成的。因為金融過早地走向自由化,結果由於貨幣和金融因素的干擾而使得貿易條件迅速惡化。其主要的機理就是資本過度流入而導致貨幣供應量增加,過剩的貨幣供給找不到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便開始大量進入衍生金融和房地產部門,從而導致工資成本的增加和土地等商務費用的上升,結果使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盡失,投資的收益預期即刻逆轉,於是大量資本開始外逃,本幣迅速貶值,終於觸發了導致金融崩潰和經濟衰退的東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