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1/2 頁)
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擊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同,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
丸山,一作凡山,今山東臨駒境。岱宗,即泰山。空同,即崆峒山,在隴右。雞頭,山名,在隴西。一說為崆峒山之別名。熊,即熊山,今河南偃城境。湘,即湘山,今湖南嶽陽境。釜山,今河北懷來境。按此說法,黃帝集團勢力已東至海,西至崆峒,北至河北,南至江,此雖為傳說,但其政治、文化影響所波及範圍,則是可能的。
黃帝勢力的發展為顓頊的活動奠定了基礎。據說,黃帝有二子,一為玄囂,一為昌意(《史記&iddot;五帝本紀》。)又說&ldo;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國語&iddot;晉語四》)說明黃帝集團繁衍的後代越來越多,裂變成眾多的分支,所以到了黃帝之孫顓頊時代,顓頊集團的活動範圍更加擴大,冠以&ldo;顓頊&rdo;稱號的氏族部落足跡遍及祖國大地的東西南北,&ldo;囊括萬匯以為一家&rdo;(顧頡剛《史林雜織初編&iddot;顓頊》(中華書局出版,1963年版)。就不是難以理解的事了。《呂氏春秋&iddot;古樂》:
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
《大戴禮&iddot;帝系》:
昌意娶於蜀山氏之子,謂之昌僕氏,產顓頊。
《漢書&iddot;地理志》:
若水亦出徼外,南至大[竹/作]入繩。
若水,今金沙江支流雅礱江。繩水,即金沙江。可見顓頊源自今四川金沙江流域。後來由西而東,才輾轉徙至黃河流域。《左傳&iddot;昭公十七年》:
衛,顓頊之虛也,故為帝丘。
杜預註:衛,今濮陽縣,昔帝顓頊居之,其城內有顓頊冢。
《山海經&iddot;大荒北經》:
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北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
附禺山,有說即濬縣浮丘山。濮陽、濬縣均在今豫北。可見顓頊的主要活動地區在中原地區。《山海經&iddot;大荒東經》:
東海之東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
徐旭生解釋說:
按孺與乳二字古義相通假。這裡大約是說顓頊幼稚的時候曾經在少昊氏族內被養育的意思。《帝王世紀》所說&ldo;顓頊生十歲而佐少昊&rdo;,也同《大荒經》所說不背繆(《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iddot;帝顓頊》(文物出版社出版,1985年增訂本)。
少昊是東夷集團之一大族,與太昊並世而立,成為東夷的龐大部落聯盟集團。太昊的活動中心在陳(今河南淮陽),少昊活動中心在曲阜,地處豫、魯一帶。&ldo;少昊孺帝顓頊&rdo;,&ldo;顓頊生十歲而佐少昊&rdo;,說明顓頊集團與東夷集團關係密切,不僅地緣相近,存在政治、經濟、文化的交往,而且還有血緣關係,是炎、黃集團與東夷集團融合的生動例證。由於顓頊是黃帝之後,亦由西而中而東而南,與東夷及周圍氏族部落融合步伐加快,所以許多氏族部落均稱為顓頊之後。見於史料記載,有虞氏、夏后氏、祝融八姓、乃至匈奴、苗民都說是顓頊的後裔,和黃帝一樣,顓頊成為另一個中華民族大家庭祖先的象徵。楚族之先祖上溯至黃帝、顓頊,也是這一時代的產物,看來是符合民族融合軌跡的。
據《史記&iddot;楚世家》記載:
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