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第1/3 頁)
武關失守,關中震動。趙高逼秦二世自殺,立子嬰(扶蘇子),貶號秦王,派人與劉邦談判,&ldo;約分關中&rdo;(《史記&iddot;高祖本紀》。)劉邦不允,率軍進抵關(又名藍田關,今陝西藍田東南)。次年(公元前206年)初,劉邦率大軍攻至[氵霸]上(今西安東南),秦王子嬰素車、白馬,奉天子璽符,在軹道(亭名,地在今西安東北)旁迎降。至此,統一六國僅十四年的秦王朝,又為以楚人為主體的全國人民大起義所摧毀。原來楚人的&ldo;楚雖三戶,亡秦必楚&rdo;之說,果然實現。勿庸置疑,秦王政一統寰宇、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之功,是永垂史帛的,然其殘暴統治,又阻礙了歷史的前進,故楚人首先發動的大起義,推翻了秦王朝,其功也是不可沒的。從陳勝、吳廣至項羽、劉邦高舉的&ldo;伐無道,誅暴秦&rdo;的旗幟,引導人們一代又一代英勇地進行反抗壓迫剝削的鬥爭,譜寫出一頁又一頁的英雄篇章。
秦亡後,劉邦與項羽又經歷了四年內戰(史稱楚漢戰爭),至公元前202年,劉邦最終建立起了漢王朝。如果說,秦王政只是從軍事上完成了一統六國事業,劉邦所建立的漢王朝則在文化思想上、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真正實現了全國大統一的局面。從此,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及其建立的一統大國,始終屹立在世界東方,任何人都動搖不了它。從這點看,楚人所留下的豐功偉績是光照千秋萬代的,永垂不朽。
第十四章:戰國時期楚國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一、農業
戰國時期,楚國農業又有很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鐵農具的普遍使用、水利工程的興修、耕地面積的擴大和糧食作物、農副產品的增產。
鐵農具的普遍使用,是古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標誌。據《山海經&iddot;五藏山經》載,當時楚國境內的荊山、洞庭之山、暴山(洞庭之山東南)都是著名的鐵礦山。宛(今河南南陽)則是楚國著名的冶鐵基地。據黃展嶽《試論楚國鐵器》一文研究統計,從1951年至1979年,共出土楚國鐵器58批,計168件。除8件屬春秋晚期外,其餘均屬戰國時期。出土地區普及楚國各地,其中尤以湖北、湖南地區居多。出土的鐵器,除兵器、容器、手工業生產工具外,主要是鐵農具。鐵農具品種繁多,有鋤、耒、耜和鐮等。《孟子&iddot;滕文公》記孟子問楚國農家許行弟子語:&ldo;許子以釜甑 、以鐵耕乎?&rdo;許行弟子作了肯定的回答,並說鐵器是用粟交換來的,足見楚國鐵農器的鑄造已成專業化,使用也很普及。
入戰國後,楚國隨著疆城向東擴充套件,在今江淮地區,水利事業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前面提到春申君黃歇在其封地內,興修水利,增闢稅利,盤剝民眾,但在客觀上,對江淮地區、長江下游和太湖地區的經濟開發是有利的。據《越絕書》載,黃歇繼承了孫叔敖築陂的方法,以無錫湖治以為陂,陂瀆連貫,注入太湖,灌溉良田。又據《大清一統志》記:
南直常州申浦在江陰縣三十里,昔春申君開置田為上下屯,自大江南導,分而為二:東入無錫,西入武進、戚墅,俱達於運河。今江陰之山川,多以春申取義。
原來在淮水流域修築的芍陂,繼續得到修築和利用,可灌溉周圍良田數萬頃,對江淮地區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楚國後期之所以東徙壽春,並以此與秦對抗,芍陂的繼續修築帶來的糧食充足,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
隨著鐵工具的使用,楚國的耕地面積也進一步擴大。吳起變法時,針對楚國地廣人稀這一實際,向楚悼王明確地提出:&ldo;荊所有餘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有餘,臣不得而為也。&rdo;於是果斷地&l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