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第2/3 頁)
子後,迅速踏上西歸之路。西明寺僧人覺得此事蹊蹺,就稟報武則天,後者很吃驚,下令追捕胡商。正如我們所猜測的那樣,胡商所得是西域蕃國隨佛骨一起進獻的那顆本不起眼的青珠。當時,展示活動結束,武則天並未在意該珠,將其賜予西明寺。寺院僧人將該珠鑲嵌在金剛像的額頭上。
胡商被捕後,捕頭問:&ldo;珠子何在?天后追查!&rdo;
胡商:&ldo;沒在我身上啊。&rdo;
捕頭:&ldo;不講?&rdo;
胡商:&ldo;……已吞入腹中,不可得。&rdo;
捕頭:&ldo;那可以剖開你的肚子。&rdo;
胡商大驚,不得已,剖開大腿,取出珠子。
武則天親自審問了胡商:&ldo;你為何高價購買此珠,又不惜藏於腿中?&rdo;
胡商:&ldo;陛下不知,西域有青泥泊,裡面多珍寶,但由於泊中泥深,人不可得。但若將此珠投於泊中,淤泥就會變成清水,珍寶即可得。&rdo;
據說,清泥珠一直到玄宗時代還被收藏於大內府庫,後來丟失於天寶十四年的&ldo;安史之亂&rdo;。
對胡商來說,一旦得到寶物,往往以極端的方式去保護,一如青泥珠的故事。類似剖肉藏珠的故事還有一例:
一胡商在陝西扶風縣某小客棧外發現一塊看上去很普通的石頭,隨即判斷石中有奇珠,於是購買該石,開石後果得一顆珠子。胡商剖開腋下,將其塞入肉中。遺憾的是,跟清泥珠故事中的胡人一樣,他最終還是沒保住自己高價購來的寶貝。這便有點賭石的意味了。
胡商得到珍貴的徑寸珠後,航海歸國。船在海上欲沉,船主知是海神索寶,遍搜船上,無寶可尋。於是,想沉溺胡商祭海,胡商很害怕,只好剖開腋下,拿出寶珠,海神的巨手遂出現在海面,取珠而去。
在唐朝,與清泥珠並稱的還有清水珠。最初,得到它的是一個叫嚴生的人,他遊漢南峴山,發現一枚大小如彈丸的閃爍著黑光的珠子,&ldo;視之潔徹,若輕冰焉&rdo;。後嚴生遊長安,在春明門碰到一位胡人。
胡人說:&ldo;衣囊中有奇寶,求一見!&rdo;
嚴生就把黑珠掏出來展示。
胡人捧之大喜:&ldo;此天下之奇貨,願以三十萬為價!&rdo;
嚴生好奇:&ldo;這珠子有什麼妙用,值得你花那麼多錢買?&rdo;
胡人說:&ldo;我是西國人,此珠乃我國之寶,稱清水珠,放置濁水中,水立清見底。自丟失該珠後,我們那裡的井泉都變混濁了,國人也都得了病。我越海逾山來大唐,正為尋找該珠。&rdo;
胡商高價購寶,卻被武則天和海神扣下。不過,這並非最令人傷心的,更令人傷心的是,本來寶物即將到手,但只一個晚上的時間,就被不識寶的賣主給糟踐了。
近世有士人耕地得劍,磨洗詣市,有胡人求買,初還一千,累上至百貫,士人不可。胡隨至其家,愛玩不捨,遂至百萬。已克,明日持直取劍。會夜佳月,士人與其妻持劍共視,笑雲:&ldo;此亦何堪,至是貴價!&rdo;庭中有搗帛石,以劍指之,石即中斷。及明,胡載錢至,取劍視之,嘆曰:&ldo;劍光已盡,何得如此?&rdo;不復買。士人詰之,胡曰:&ldo;此是破山劍,唯可一用,吾欲持之以破寶山,今光芒頓盡,疑有所觸。&rdo;士人夫妻悔恨,向胡說其事,胡以十千買之而去。(《廣異記》)
上面的故事中,胡商欲以百萬巨資購買賣主耕地而得的寶劍,但由於賣主不識貨,不知道該劍只能用一次,而在前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