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第1/2 頁)
看他有點開竅了,我欣慰地點頭回應:&ldo;正是。你想啊,四大汗國如今不都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嗎?若是盡殺其民,蒙古人又不多,這些宗王給誰當大汗?西征若不肆意殺戮,那些汗國會比現在更富庶。&rdo;‐‐一句話,勞動人民才是創造財富的源泉啊。
&ldo;所以父汗當年遠徵大理時,才頒布止殺令?&rdo;
&ldo;沒錯。父汗英明仁睿,他不嗜殺自是有道理的。你將來若是領兵出戰,若能興王者之師,有徵無戰,那是最好了。若是兵刃相見,也不要傷及小民。屠戮手無寸鐵的百姓,又算什麼英雄呢?&rdo;
那木罕懵懂的點點頭,還在思索著,一時沒有說話,我滿意的看著他,面帶微笑,這小子終於能聽進我說的話了。不料他突然一拍腦袋,大聲道:&ldo;我是叫你講兵法的,怎麼扯上漢人秀才那些&l;仁義道德&r;的酸腐東西了?&rdo;
他突然醒過悶來了,捶桌質問我。我吐吐舌頭:&ldo;這可是《孫子兵法》中引申出來的。你問我,我怎能不說明白?&rdo;
&ldo;你現在學得忒壞了!仗著比我多讀兩本書就糊弄我。&rdo;他巴巴地瞅著我,說的真有幾分可憐。
&ldo;你若是信不過我,就學好漢語自己去看吶!&rdo;我接著忽悠。
&ldo;說來說去,還是這個。&rdo;那木罕扭頭開始不耐煩了。我也趕緊緘口,若是再嘮叨,怕是成唐僧了,到時我說什麼他都懶待聽。
&ldo;對了,聽說你讓木仁在城裡的瓦子裡投了份錢。可有這事?&rdo;
&ldo;嗯,&rdo;我點點頭,&ldo;入了個股,年末坐等按份抽成就行了。&rdo;
&ldo;直接把錢交給斡脫商人去經營不就得了?省得這般麻煩。&rdo;
&ldo;斡脫商人怎麼用這筆錢,我又不清楚,怕被糊弄了去。萬一他們放貸收不回,反而會虧本,不如這樣來的妥當。&rdo;
那木罕沒有反駁,似乎略有意動:&ldo;趕明兒我也跟管事說說。你的方法聽著還不賴。
&ldo;那是自然。&rdo;
--------------------------------------
李璮之亂平定後,朝中並無大事。與宋國邊境雖常有摩擦,但還未到宣戰的地步。畢竟西部汗國尚未歸附,忽必烈一時也不敢輕舉妄動。況且金蒙戰爭以來,北方農業屢遭破壞。忽必烈雖然重商,但也一直秉持著農本政策,勸課農桑,保護小農。農業漸漸有了起色,府庫也漸漸充實。
再下來就是整理內政了。先是借李璮之事打壓漢地世侯,削奪權力,使軍民分治,而後再用其他手段慢慢收權,世侯們勢力深厚,想要罷黜也不是朝夕之事,須得分步來。
中統四年,忽必烈改開平為上都,並進一步擴建,燕京城目前已成了皇室冬日駐蹕的地方,作為日後的都城,也開始著手規劃了。
而後,又設樞密院,命燕王真金兼判樞密院事,成了樞密院的頭頭。真金在朝中的分量又重了一層。他身兼中書令和判樞密院事,已經能名正言順地預聞軍事政務了。可不知為了避嫌還是什麼原因,他每月只有兩次到中書省署敕,具體事務都命王恂參詳,沒有一點擅權干政的跡象。
王文統因李璮一事伏誅後,站在其對立面的儒臣也沒有迎來春天。相反,忽必烈對漢臣開始有了或多或少的猜忌。眼下傾心漢法的真金日益得到重視,儒臣們也看到了未來的希望。他們自是願意真金職權越多越好,但也不能一蹴而就。如今,忽必烈作為大汗的合法地位還未得到蒙古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