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虎踞龍盤三國赤壁(第1/4 頁)
在唐朝還出現了一個對歷史頗有影響的官職——節度使。節度使是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本只是在邊境諸州,但後來內地也設有節度使,最終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
經歷過唐朝的教訓,宋朝政治體制的主要特點就是加強中央集權,百官權力分散。宋朝宰相之權被樞密使、三司使所分。
中樞、樞密、三司分別掌管軍、政、財三大事務,宋代的中央集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使朝廷內外大批官員無所事事。握有最高行政權者是宰相,但其權力被大大削弱。
到了明代,廢除了中書省,皇帝親自處理國政,並以翰林院官員加殿閣大學士,負責草擬詔書。大學士逐漸成為實際上的宰相,被稱為輔臣。
明成祖朱棣時期,明朝確立內閣,成為皇帝的資政機構。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的身份,皇帝擁有最終決定權,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
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少身份,地位日益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務大小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
到明世宗時期,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甚至壓制六部。
清代則延續了明代的做法,但到了雍正時期成立了軍機處。大學士的權力大大削弱,軍機處成為執掌大權的中樞,而大學士的地位則逐漸名存實亡。
【一口氣看懂南北朝那些事#歷史#小知識#南北朝】
都說亂世出英雄,但南北朝這個亂世卻頻頻出暴君、詩人、亂倫、出家……這些胡作非為的皇帝,甚至玩起了“九族消消樂”,消掉的還是自己的九族。
由於敗家的皇帝太多,南北朝時期王朝的國祚都比其他朝代短了不少。
今天咱們就看看這個開始於公元420年的南北朝亂世。
公元420年,東晉滅亡,劉裕建立劉宋政權,是為宋武帝。與東晉的皇帝不同,劉裕草根出身,硬是靠著戰功一步一步爬到了這個最尊貴的位置。
光是死在他手裡的皇帝就多達6個。無論是篡位的桓玄,還是割據一方的南燕皇帝慕容超,亦或是晉安帝司馬德宗,都沒逃過他的屠刀。
因此,劉裕一上位,無論是北方割據勢力,還是讓東晉束手無策的南方豪強,都噤若寒蟬,生怕這個連皇帝都敢殺的主兒把自己送進閻王殿。
也許是天妒英才,公元422年,劉裕在滅桓楚、平西蜀、大敗南燕、後秦,收復長安、洛陽兩都之後駕鶴西去。
臨終前,他把皇位傳給了長子宋少帝劉義符,並留下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四人輔政。
這四個人都是劉裕的鐵桿,要能力有能力,要忠心有忠心。只不過劉裕沒想到,他們忠心的是他本人,而非他的兒子劉義符。
鎮山之虎劉裕倒下後,割據一方的北魏來了精神。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趁機出兵留送。這次出兵,北魏雖然打了勝仗,但沒討到什麼便宜。
不過,對於此時的劉宋皇帝劉義符來說,北魏還算不上他的頭等心腹大患,因為另一件事已經火燒眉毛——他的手下們表示要換一個老闆。
公元424年,劉義符被檀道濟等四位輔政大臣所廢。他的三弟劉義隆走進了輔政大臣們的眼中。對於大臣們來說,劉義隆年輕示弱,好控制,是個再合適不過的傀儡。
然而,與只會吃喝玩樂的兄長不同,劉義隆也是個搞政治的好手。
他剛登上皇位不久,就分化了四位輔政大臣,隨後聯合大臣檀道濟討伐徐羨之、傅亮、謝晦三位。這次皇帝和大臣們的博弈以皇帝的獲勝而告終。劉義隆也得以坐穩皇位,休養生息。
與此同時,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