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頁(第3/4 頁)
梁剎想要收拾自己,竟然僅僅是如此輕而易舉的事。
他在王府中靜候接下來的處置,然而許久都沒有後文,唯獨前線捷報頻傳,梁剎的威信與韓貅的聲望與日俱增,彷彿當真是舉世同心戮力共抗北狄。而自己這位昭仁王爺,則已經被世人遺忘。
他似乎真正只能做一個閒散王爺,梁剎的冷處理,讓他只能看著自己好不容易積累的勢力一點點被蠶食殆盡,而束手無策。
梁剎什麼都不用做,只是將權力收攏,甚至都沒有對他私通北狄之事做出判罰,風輕雲淡地抹平,但卻正是因為沒有說出口的威脅,就如同張弓搭箭而未放之時,具有最大的威力,令梁刈無法輕舉妄動。梁刈知道自己已經徹徹底底的輸了,健全的梁剎,無論從情理法三者,還是從兵力民心,都遠勝於他,天時地利人和,他無一佔據。如今梁剎更是御駕親徵北狄,憑著異軍突起嶄露頭角的韓貅聚攏了大批人心,皇位越發鞏固!
哎,錯失時機,再無希望。
梁刈想清楚之後就只能慢慢沉寂下去,主動退出權力中心,也是一項示好。
大晉痛擊北狄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梁剎皇位鞏固、韓貅名揚天下,還有大晉整個風氣的改變。
這場仗打了許久,平滅北狄,然後順帶徵伐西北兩境。論起如何以戰養戰、如何在戰後穩固新徵服地區人心而化為己民,這都是韓貅早已經做慣的事情。是以,隨著大晉疆域地日益擴大,百姓肩上的負擔並未增加多少,反而不斷有庶族子弟因戰功累積升遷成為勳爵,而版圖增大更帶來不同地區、文化之間的交流,洛陽、長安等各色人等群英薈萃,異彩紛呈,大晉已然出現了盛世之象。
而在此過程中,西北民族勇猛剽悍的民風,以及征伐中展現出來的武力重要性,令文風鼎盛的大晉更掀起一陣習武之風。庶族子弟希冀以此獲得晉升出人頭地,而高門大族中亦有不少人以韓貅這個曾經的世家宗子為楷模,競相模仿。
關於韓貅的種種故事更是為一時佳話。譬如當日踏馬時的&ldo;側帽風流&rdo;,還有投筆從戎斷親緣一事中忠孝兩全、傲骨錚錚,再比如他與梁剎之間君臣相得的佳話。
平滅北地四國,恰逢梁剎千秋歲之時臨近,打從之前平滅北狄之後,梁剎就礙於&ldo;國不可一日無君&rdo;的緣故不得不回洛陽,兩人天南地北,一年見不到幾次,當真是想念得緊。雖說有暗衛來回傳信,但僅僅是雲中錦書如何能承載深情?到底比不上真真切切、觸之生溫的真人在面前來的快慰。被梁剎磨了許久,韓貅索性上奏請求班師回朝,舉行獻俘儀式。
這還是洛陽城人在北狄大勝之後第二次見到這位面如冠玉的大將軍,鮮花錦簇,夾道歡迎,丰神俊朗的少年將軍是如此的年輕,如此的英武,殊色濃麗,然氣勢更盛,隨意一瞥,便讓人頭暈目眩!
新科狀元郎從道旁茶樓中驚鴻一瞥,當即驚為天人,只待那玄衣白馬的身影遠去,方才回過神來,卻還念念不忘:&ldo;哎呀,韓太尉之容色,恐怕一時無二!&rdo;
&ldo;可不是,太尉大人聽說從前也是晉陽韓氏宗子,哎,夷光兄,似乎還是你本家?他這樣的資歷,若是當日未曾從武,反而從文,恐怕到時候也要撈一個探花郎噹噹呢!&rdo;
一旁同為新科進士的二甲傳臚調笑道。
狀元郎卻是韓貅的迷弟,當即反駁道: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