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第2/2 頁)
理&rdo;論,還不就是&ldo;歷史宿命&rdo;嗎?照這麼說,甲午戰爭日本人就該勝、中國人就該敗嘍?
面對可能的批評,我願意作出的解釋僅僅是:
&ldo;歷史合理&rdo;論決不是先驗的宿命論,它其實只是對歷史參與各方潛在能力與實際作為的結局性判定。
自第一次鴉片戰爭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戰爭,中國人在經歷百年失敗、百年恥辱後,大抵只要算清兩筆帳,就可以增加一點對自己國家民族的責任感。
一筆帳,算算為何敗於西方列強。
一筆帳,算算為何敗於東洋島國。
第一筆帳,似乎算了。主要算的是軍事帳,武器帳,結果引發出了一場&ldo;洋務運動&rdo;。
第二筆帳,幾乎沒算。小小島夷,何足道哉!你不算帳,不認帳,不正視鄰強我弱的事實,結果是,在十九世紀末被咬一口(咬掉了臺灣)後,又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被咬了第二口(咬去中國半壁江山)。五十年間,日本人給中國帶來的災難,比西方列強百年期間帶來的災難總和還要大!無須再強化&ldo;仇日&rdo;的情緒,無須再咀嚼曾經的苦難,中國的新生一代都該重視日本國這個中國歷史災難的製造者。
本書前數章,當然也是回顧中國的歷史失敗的。失敗了,分析敗因,多是自向性的。因為對手遠在天邊,中國與他們,幾乎沒有可比性。
甲午戰爭的失敗,給失敗的中國樹立了一個近在咫尺的可比性目標,這就是它的鄰居、它的敵人日本國。
同為東方國家,同為封建帝制,幾乎同時遭受西方列強的侵凌,都被迫簽訂過屈辱的不平等條約,又都轉而學習西方、變革圖強,何以日本強大了,強大到比西方列強還殘暴?何以中國依然衰弱,衰弱到敗於昔日的弱國之手呢?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