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第1/2 頁)
四、綿寧嶄露頭角
綿寧,後改旻寧,嘉慶帝次子,即後來的道光皇帝。這一年,他三十一歲。雖然皇長子二歲是便已夭亡,綿寧成為嘉慶帝諸子中的老大哥,但能否被立為&ldo;皇太子&rdo;,能否順利登上皇位誰也說不清。
嘉慶十八年(1813)秋天的木蘭狩獵,綿寧隨駕扈從。因為奉旨先還京師,所以讓他碰上了教眾闖宮。那天下午,綿寧在養心殿與從弟貝勒綿志(儀慎親王永璇子)說事,忽聞太監奏報有亂民闖宮。這還了得!快取撒袋(箭袋)、腰刀!吩咐一聲,他即急步走向殿外,而遠處正傳來陣陣殺聲。內侍送上武器,綿寧先繫好腰刀,再背上撒袋,而手中早早握住了一把鳥銃。養心門已經緊緊關閉,他順著木梯,聯步而上,想看看外面的動靜。哪知剛登一半,牆上就露出一個攀牆者的腦袋。綿寧手起槍響,那人即應聲倒斃。剛下梯裝好藥,牆頭又爬上一人。綿寧舉槍,那人亦中彈斃命。9
第三槍是綿志打的。見院內防衛嚴密,圍攻者在搭上三條命之後撤去。綿寧估計亂民不會太多,遂命內監出門傳令,讓內宮各門(如景運門、隆宗門)關閉,嚴防亂民闖入內廷;接著又派人去神武門迎接健銳營、火器營援軍。事實證明這一部署十分合理。待宮內守軍與宮外援軍可以聯手作戰時,天理教的敢死隊已被分割包圍於狹小的空間。
亂平,嘉慶帝封皇次子綿寧為智親王,封貝勒綿志為郡王銜。&ldo;智親王&rdo;的&ldo;智&rdo;,是經歷了變亂考驗的。對他那支連斃二敵的鳥銃,嘉慶帝也特予命名,曰:&ldo;威烈&rdo;。在給內閣的諭旨中,嘉慶帝讚揚綿寧&ldo;忠孝兼備,豈容少靳恩施&rdo;。意謂封贈再多也不會吝嗇。10
面對嘉獎與封贈,綿寧還算清醒。他在謝恩時言道:&ldo;事在倉猝,又無御賊之人,勢不由己,事後愈思愈恐。&rdo;其不矜功、不伐善如此,更讓嘉慶帝對這個兒子增加了好感。
綿寧在平亂中經受考驗,嶄露頭角,頗有幾分時勢造英雄的幸運。若與他兒時的另一件小事對照,則又可知綿寧的智勇其來也久。乾隆五十六年(1791)八月,乾隆帝行獵威格遜爾,年僅十歲的綿寧隨獵。馬上開弓,一箭中的,野鹿倒地。乾隆帝大喜過望,特賜黃馬褂與花翎。並賦詩志賀,有句雲:&ldo;老我策總尚武服,幼孫中鹿賜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爭先早二齡。&rdo;&ldo;早二齡&rdo;是與自己相比的,蓋乾隆帝十二歲時木蘭從狩,初射獲熊。詩中又云:&ldo;家法永遵綿奕葉,承天恩貺慎儀刑。&rdo;考其義,甚至連綿寧將來繼承皇位都估計到了。綿寧隨獵的故事,還有另一種說法。即連中兩箭後,乾隆帝說,若第三箭也中,則賜黃馬褂。第三箭果中,乾隆大喜,賜黃馬褂。因為個頭小,黃馬褂拖在地上很長……
《清朝野史大觀》中《阿哥殺賊》一節記綿寧斃敵事又加虛張,謂:&ldo;嘉慶十八年,林清之黨闖入宮中。宣宗時在上書房讀書,聞變,與內監登垣瞭敵……舉槍射擊之,未命中,怪而察之,知為空彈。因急取衣服間銀扣作丸,再射之,應聲斃。教徒不敢逾垣進,積此二因,遂緘名金匱。&rdo;銀扣能否作槍彈,待考。
綿寧少年射鹿,青年射敵,都屬武事。長於武事,證明到他這一代,清皇族尚未丟掉弓馬打天下的優良傳統。而他兩槍擊斃兩敵的經歷也創造了一個紀錄:即入關以後,滿族皇帝唯一親手殺敵者。雄武如康熙、乾隆,何曾在兩軍對壘中親手殺過敵人?
歷史,似乎期待這位皇子在未來的歲月中顯現武德武功。
五、嘉慶指責&ldo;因循怠玩&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