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第1/3 頁)
人,改變了戰爭;戰爭,改變了人。
三、內亂,催生軍隊&ldo;現代化&rdo;
現代推出的&ldo;中國近代史&rdo;教科書大都以第一次鴉片戰爭為&ldo;近代史&rdo;的起始點。這一分界暗示國人:中國&ldo;近代化&rdo;的歷程,以帝國主義的對華侵略戰爭為第一推動力。
大勢彷彿,也有道理。
但這個&ldo;暗示&rdo;極易引發思維偏執。若將&ldo;暗示&rdo;視為&ldo;通識&rdo;(與&ldo;共識&rdo;有別),或許就要相信是飛來的&ldo;外因&rdo;,撞擊出老大帝國的&ldo;內因&rdo;覺醒。
翻翻史冊,人們看到,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王朝並未啟動任何事關全域性的&ldo;近代化&rdo;程式。化外之&ldo;夷&rdo;,遠在萬裡,幾筐黃金白銀打發了事;天朝上國。羈縻有道,祖宗之制,變它作甚?
由&ldo;不變&rdo;而&ldo;變&rdo;,不是老外們擠壓的,而是洪秀全們鬧騰出來的。太平天國的超級動亂,原是一個&ldo;破壞因素&rdo;,但對苟且因循的清王朝來講,卻生發了&ldo;激勵作用&rdo;。
在&ldo;太平軍&rdo;衝擊下,綠營兵、八旗兵紛紛敗績。敗勢下,&ldo;湘軍&rdo;應運而生。&ldo;湘軍&rdo;,與它之後出現的&ldo;淮軍&rdo;,是不同於營、旗軍的另一種國家軍隊。&ldo;湘軍&rdo;、&ldo;淮軍&rdo;出,即標誌著清王朝舊的軍隊體制開始解體。國家的&ldo;現代化&rdo;,從軍隊的&ldo;現代化&rdo;開始,&ldo;舊軍&rdo;寂滅,&ldo;新軍&rdo;誕生;後來人所定性的&ldo;洋務運動&rdo;,其實是以當時的&ldo;軍隊現代化&rdo;為主要目標的&ldo;國家現代化&rdo;工程!發起這一運動的,是湘、淮軍首領;推進這一運動的,仍是湘、淮軍首領。從&ldo;反面&rdo;論析,不可以是說洪秀全們的&ldo;造反&rdo;給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們的&ldo;建功立業&rdo;創造了絕佳的機遇嗎?必然的邏輯結論當是:內亂,催生了大清王朝的軍隊現代化或國家現代化。這個&ldo;現代化&rdo;即我們習講的&ldo;近代化&rdo;。
其一,創&ldo;新軍&rdo;,是清王朝軍隊現代化的第一步。
&ldo;湘軍&rdo;、&ldo;淮軍&rdo;之&ldo;新&rdo;,不是單指名稱。它的兵制、將制、薪餉、戰器、戰略、戰術等,都與綠營軍、八旗軍明顯不同。如兵制,綠營是終身兵籍,或世代兵籍。不但綠營兵戰士一旦入伍,終身為兵;他的子、孫亦可自少年起充任&ldo;餘丁&rdo;,待年滿十六歲,再由&ldo;餘丁&rdo;身份考補&ldo;守兵&rdo;。因而,綠營內既養老又養小。 兵源不愁,兵額不缺,但戰鬥力因老弱過量而不能保證。&ldo;湘軍&rdo;、&ldo;淮軍&rdo;則以招募為組軍手段,多用多招,少用少招,戰鬥結束,即行遣散。&ldo;終身軍籍&rdo;的打破,既利於減餉、省耗,又利於提高軍隊戰鬥力。&ldo;湘軍&rdo;的&ldo;營制&rdo;,即營、哨、什的三級統御製;&ldo;湘軍&rdo;的&ldo;長夫制&rdo;、&ldo;統領制&rdo;、&ldo;營務制&rdo;與&ldo;糧臺製&rdo;,都帶有創製色彩,影響了&ldo;淮軍&rdo;及以後的陸軍。訛由&ldo;湘軍&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