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第1/2 頁)
「裴相公方才說叛軍無德,又說李敬業保天子是忠臣,裴相公到底是糊塗了麼?」見太后臉色不對,武承嗣忙出來駁裴炎。
裴炎面不改色,越說越來勁:「李敬業是忠臣,反叛卻是無德之舉,忠臣一時失德,朝廷當匡正之。臣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上德不正,下必攻之,上德昭昭,下必隨之。太后一日不還政於聖人,天下便一日不得安寧!」
話音剛落,只聽外面傳報一聲「武尚書和周都事到了」,太后忽然展顏,譏誚道:「那就讓裴相公看看讓天下安寧的東西。」
武三思和周興不是空手來的,一個巨大的方形櫃子被殿下候著的侍衛抬了進來,裴炎不由得往旁讓了一步,那櫃子就端端地放在大殿之中。
太后看上去很滿意:「三思,你給諸位大臣講講這東西吧。」
「是。」武三思走到殿中,一邊演示一邊介紹起來,「奉太后之命,鑄銅匭一臺。此器共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竅,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四隔者,其東曰『延恩』,獻賦頒、求仕進者投之;南曰『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機秘計者投之。昔大禹鑄九鼎,今太后鑄銅匭,一為象天下入我胸,一為求人言入我耳,其工有異而本無異也。」
「太后!不可設此誤國之匭!」裴炎一聽就急了,如此機密的設計,太后有什麼心思他立刻就明白了,「此名為匭,實則不軌,君子坦蕩蕩,小人才行此背後攻訐的伎倆,太后不能以德化民,反鼓勵告密,教天下人互相攻訐,這是亂命!」
「方才武尚書說過只聽一面之詞而不查證麼?」太后冷哼一聲,「裴相公也知道君子坦蕩蕩,既然行端坐正,又何懼別人的言辭?」
裴炎知道東西都秘密做出來了,他根本勸不動,卻仍進行著最後的努力:「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太后就不怕滿朝的大臣寒心麼?」
「要想法子避人言的,是與李敬業一黨的大臣。」太后冷冷地說,「裴相公不知道,近來三思薦了周都事替我秘密去查,查知韓王、魯王、越王、琅琊王等竟與賊人俱有勾結,他們打著天子的旗號,卻從不顧天子的態度。聖人在朝上是怎麼說的,我知道,聖人無論怎麼說你們都要覺得他是被脅迫,那沒有被脅迫的廬陵王呢?他怎麼能成為叛軍的旗幟?裴相公,他們不清楚,你難道也不清楚,他難道是被我一個人廢黜的嗎?」
裴炎不語,太后真要在言辭上占上風的時候,滿腹經綸的他始終比不過在權力中心沉浮數十年的太后。
「有人也跟我說,薛仲璋是裴相公的外甥,在我面前攻訐,我沒有理會。畢竟裴相公做宰相有許多年了,一顆赤子之心我不疑,只是這顆赤子之心未免過於稚嫩。李敬業真要如裴相公所說是要舉旗為天子正名的,那為何不長驅直入攻下洛陽,反而轉向南下,去攻取所謂『有王氣』的金陵?帝王在東都,金陵的王氣又是為誰備下的?你們總以為我是個冷酷無情不感舊恩的人,我卻時常懷念李敬業的祖父,故英國公是你們公認的賢臣,連他也看出李敬業少年有反骨,甚至不惜要設計放火燒死這個親孫子。他李敬業今日擺明瞭是要割據,難道就將這江山拱手送人?還是說,你們覺得他這個賜姓的李也能接受天皇的江山,只要是姓李的人在這片土地上就能為所欲為?」太后在年輕時的幾番訓話是婉兒故常讀過的,總是令忠臣如沐春風而心懷不軌的人字字誅心,到了太后這位置上,她已經許久不曾像這樣長篇大論地與朝臣訓話了,面對只能唯唯諾諾的大臣們,太后只得嘆息,「李將軍前日給我來信,說魏監軍運籌帷幄出人意料,在高郵大勝了一場,不出一個月平叛就將結束了。如何平叛已不是當下的重點,要如何防止下一次的圖謀不軌,不再興兵勞民,才是眾卿應該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