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5 頁)
與高杉晉作等積極從事倒幕運動。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後,任外國事務局判事,1871…1873年隨巖倉使團訪問歐洲,以後歷任大藏少輔、民政部少輔、工部大輔、工部卿等職。1878年大久保利通被暗殺後繼任內務卿。1882—1883年赴普魯士研究憲法,歸國後致力於訂定日本憲法,並訂定華族制度、內閣制度、皇室典範,設立樞密院等。1885年起四任日本首相。1888年起三任樞密院議長,1889年國會組成,又任貴族院議長。1893年與英國達成協議,取消英國人在日本的治外法權,1894年派兵戰敗了中國,這兩個重大政治事件表明在東方民族中日本首先獲得現代化成功。1898年9月曾來中國,維新派欲請其贊助新政,戊戌政變猝發離去。1900年組織立憲政友會,自任總裁。日俄戰爭後任特派大使,與朝鮮簽訂《日韓協約》,任第一任韓國統監,沒有取得成功,因為儘管他採取溫和、同情的態度,但他即未能博得朝鮮人的信賴,也未能阻止日本其他領導人吞併朝鮮的野心。1909年10月26日在中國東北最大城市哈爾濱火車站被朝鮮愛國者安重根刺死,死後國葬。他最大的貢獻是草擬明治憲法和組織兩院制議會'3' 。
從攘夷到尊王
志士時代的伊藤博文
日本天保十一年出生於長州藩熊毛郡束荷村。幼名利助,後改稱利介、利輔、俊輔和舜輔。父林十藏,母名琴。其父原在村務農,後去萩城謀生。不久,入伊藤武兵衛家做工。武兵衛年老無子,收十藏為養子,博文即隨父母入伊藤家。
伊藤博文自幼備嘗辛苦,其父外出打工時,伊藤隨母寄居外祖父秋山家,過著貧困的生活,那時他是個喜歡惡作劇的頑童,村裡的孩子叫他餓鬼大將,胡說利助。11歲時曾寄宿於寺院,後又在藩士福原等家作侍童,平時做雜役,閒時習文識字。16歲往相州服役,守衛邊防。次年返回長州,他先是投奔來原良藏,後入松下村塾,受教於改革派下級武士的領導人吉田松陰門下,深受吉田器重。1858年10月,伊藤去長崎,入幕府辦的炮術傳習所,學習軍事。1859年6月回長州,認識了桂小五郎。10月,隨從桂小五郎一起去江戶。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日本正處於社會變革的大動盪時代。幕府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不僅加深了封建幕府體制的固有矛盾,而且使日本面臨著淪為半殖民地的嚴重威脅。為反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幕府的妥協態度,以薩摩、長州等西南藩為中心的下級武士階層,與豪農巨賈結成聯盟,開始了尊王攘夷。伊藤博文登上政治舞臺後,即投入尊王攘夷運動。1862年12月12日夜,伊藤與久坂玄瑞、高杉晉作等十幾名志士,潛入品川御殿山新建的英國公使館周圍。伊藤在前面開路,手持木鋸,鋸斷使館四周的木柵欄,其他人隨即魚貫而入,扔出自制的燃燒彈。隨後,伊藤等人返回附近住處,徹夜痛飲,沉醉於攘夷的狂熱之中。
1863年5月,伊藤同井上馨等5人,受長州藩派遣,去英國留學。他親眼見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物質文明,思想發生變化,認識到僅僅憑著一股保衛民族獨立的熱情去盲目攘夷,決非上策,只有開國,向西方學習,才能成就倒幕大業。在英期間,瞭解到薩英戰爭爆發,1864年6月,伊藤同井上回國。此時正值英法等四國聯合艦隊攻打下關前夕,伊藤即力勸藩主毛利敬親不可攘夷。指出,與其空費國力,不如將此力用於恢復王政,以完成國內統一。後因藩主執意攘夷,終發生四國艦隊炮擊下關事件。不久,幕府第一次討伐長州,藩內保守派即向幕府表示“恭順”。1865年初,高杉晉作等改革派下級武士起兵,奪得藩政,伊藤堅決支援。伊藤是從攘夷到“開國進取”轉變的先行者和促進者。
1866年1月,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