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1/2 頁)
果然,公元102年,陰皇后因巫蠱被廢,鄧綏為後,此時蔡倫早已和鄧綏打得火熱,鄧氏一登後位,蔡倫便申請自任尚方令,追隨鄧後左右。
蔡倫在此之前的職位,是中常侍,月俸兩千石,而尚方令,月俸六百石。蔡倫是個很懂得取捨的人,在他看來,看不到的可能要比看得到的更重要,他要謀一世,而非一時。
尚方令主管各類御用器物,包括筆墨紙硯,而鄧後恰好非常喜歡吟詩作畫、校訂藏書,為了滿足鄧後的嗜好,蔡倫在書寫工具上狠下了一番功夫,結果這一下之間,竟下出了一個名震古今的發明‐‐造紙術。
對於造紙術究竟是誰發明的,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議,1933年,考古學家黃文弼在新疆發現了西漢時代的紙,1957年在西安又發現了漢武帝時代的墓穴,裡面也有一疊紙,1973年在甘肅發現了西漢後期的麻紙,1986年在天水發現了西漢時期的紙質地圖,因此一直有人在說造紙術,是西漢人發明的,蔡倫只是改進了造紙術,而非發明,但另一種觀點卻認為,的的確確是蔡倫發明瞭造紙術,理由是西漢時期的紙,從未經過剪下、漚煮、打漿、懸浮、抄造、定型乾燥等基本操作,紙面粗糙,厚薄懸殊,纖維較長,嚴格來說,只能算是漂絲的副產品,大不了是由一堆植物纖維擠壓而成,這不是真正的紙。
蔡倫的造紙術與西漢前輩們相比有這幾點不同:
1、 原料不同。
前輩們用的是麻,蔡大俠用的是樹皮。理由是麻少,而樹皮多,所以紙就會多,成本就會低,誰都用得起。
2、 紙漿原料不同。
西漢時用的是石灰水製漿,蔡倫卻用草灰水製漿,草灰水鹼性大,紙質柔韌。
3、 工藝流程不同。
西漢我不知道,東漢造紙的原料除了樹皮外,還有麻頭和破布,把這些破東爛西合到一起,經水浸、切碎、洗滌、蒸煮、漂洗、舂搗,然後加水配成漿液,漿液撈起後,乾燥即為紙張。
第一張紙造出來後,蔡倫拿著它去見皇帝,漢和帝高高興興的下令:天下通用。
從此以後,人們再也不用扛著上百斤的竹子到處跑了,而皇帝批閱奏章,也再不需要有人在旁邊為他翻閱了(實在是翻不動),大家想看書也不必先練一把力氣再去買書了(那年月估計沒有偷書的,因為偷了跑不動),因為有紙了。
這一切都要感謝蔡倫。
蔡倫,這個宮廷裡的隨風倒,在專心獻媚期間,一不小心,為人類做出了大貢獻。
在蔡倫造紙後不久,漢和帝劉肇一命嗚呼,病故了,由於死得太早,帝國竟無人可繼承皇位,情急之下,鄧皇后將與和帝生的嬰兒(百天)抱上了龍椅,但時運不濟,可能是政務繁忙,這孩子不到兩歲便夭折了,實在找不到合適的,鄧皇后毅然立前太子劉慶之子劉祜為帝。
劉祜,就是那位被竇皇后害死的宋貴人之孫,從小在父親的教導下,他心裡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變天帳是一本接著一本,無時無刻不想著為那含冤死去的奶奶報仇,和帝死後,他本以為這世上再也沒有雪恨的機會了,明擺著,鄧氏的兒子才一百天,自己卻已經老大不小了,怎麼活,估計也輪不到他當一把手,可萬沒料到世事如棋,風水輪流轉,突然到他家,眨眼間鄧皇后絕了後,萬般無奈竟找到了他,望著這光華奪目的帝王寶座,他充滿激動,有點眩暈。
蔡倫也很眩暈。
無疑,鄧皇后很喜歡他,但是,鄧皇后並非當初的竇太后,竇老太太是個小女人,除了自己的私利以外什麼都不顧及,可鄧綏不同,鄧綏是鄧禹的孫女,班昭的學生,雖為一介女流,學的卻是&ldo;治世之術&rdo;,她對蔡倫雖然很信任,但決不受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