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4 頁)
、楊芳等人連聲附合,支援解禁的群臣不免聲勢一落,為之氣餒。正德託著下巴正看得有趣,聽了這話懶洋洋坐直了身子,笑嘻嘻地道:“哦?依諸位愛卿之言,通商解海最大之阻力乃在於有墮我大明尊嚴,若倭國不以臣屬自居便不可通商開海,反之則大可商榷了?”劉大夏重重一頷首,環睜二目道:“正是!”
第232章 兵貴神速
正德與楊凌早已計議周詳、成竹在胸,此時的他就像一個資深的演員,就連一旦有人祭出解除海禁、放低身架與蠻夷通商,有違‘朝貢’祖制,有辱大明天威這面大旗時自己說些甚麼,他都和楊凌、焦芳、嚴嵩等人事先推敲,準備好了臺詞。楊凌倒沒有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能料定他們一定會借用這個理由阻撓開海,但是見多了現代政客的手段,用些小心機誘導他們卻是不難。追隨在劉大夏身後,唾沫橫飛、大聲咆哮反對解除海禁,表現極其耿忠的官員中,有四人是家庭涉及海運走私,不得不徹底投向楊凌一方的大臣。其他人以各種理由反對開海時,他們就不斷提及‘朝貢’、‘勘合’問題,而焦芳、劉宇等人也十分配合,對別的理由即刻予以駁斥,唯獨對這個理由避而不談,一副觸及祖制底氣不足的模樣。這樣巧妙的提示,善於捕捉對手軟肋的政客怎麼可能注意不到?尤其在對方突然襲擊打了個措手不及、己方威望卓著人物大多離京在外,根本組織不起有力的反擊情形下,突然發現在這麼一座不可攻破的堡壘,哪由得他們不歡天喜地把它當成最後的倚靠?劉大夏一聲“正是”鏗鏘落地,正德不由大喜:“這老傢伙,頭一次說話這麼順耳,這下總算輪到朕出馬了。”正德滿面春風地站起身來,朗聲說道:“諸位愛卿所議,雖然各有所執,然皆是為我大明江山社稷著想,朕心甚慰。其實大海與陸路有何不同?陸地上產牛羊莊稼,通達異域番邦。海路上產魚蝦鰲蟹,亦通達於東洋西夷。不同者不過是海上以船行,陸上以車行罷了,諸位愛卿說對不對啊?”李東陽等謹聲道:“皇上說得是!”劉大夏等人聽正德話中語氣明顯傾向於同意開海,是故只是默默肅立,只待正德表明意見,立即祭出祖制、國威不可侮的法寶來。正德又道:“昔年海禁,固有禁海之因,我朝禁海乃是想以堅壁清海使倭寇無法生存。如今百年下來,倭寇仍橫行於海上,可見此法恰如大鯀治水,用意雖好然實不可行。禁海使民困稅瘠,亦使渴慕我天朝上國的番邦小民望海興嘆。再者,大明海域乃大明之江山,昔日禁海只是困滅倭寇的一時之計,並非就此把大好河山棄之不顧試問韃靼擾大同,我們就可以把大同棄掉,從此不聞不問麼?”正德皇帝劍眉一挑,殺氣騰騰地厲喝道:“小小倭寇,又有什麼本事迫得我堂堂大明畏之如虎,將無邊海域盡付做海盜家宅,將萬里海疆豎作長城,從此自閉於岸上?”這一聲問在金殿上霍然炸開,在群臣中蕩起層層漣漪。偌大的金殿,一時肅然無聲。正德緩了口氣道:“所以,漠北之韃寇早晚要被我大明鐵騎所驅逐,東海之倭亦非能阻我天朝門戶之強敵。海,是一定要開的!禁,是一定要解的!”“不過……”他見到劉大夏、馬文升越眾而出,立即語氣一轉道:“劉愛卿所言也有道理,大明不可因倭寇橫行而怯於開海以墮大明之威。亦不可因圖謀小利而貪於開海以汙大明之名,若東洋倭國不以臣禮覲見天威,海禁斷不可開!”劉大夏越出群臣行列大步向前,剛剛踏出兩步,陡聽皇帝此言出口,先是一呆,再是一喜,那已邁出的步子不好收回,只略一遲疑間,已就勢拜了下去,口中高呼道:“皇上英明,老臣歎服!”群臣下殿,劉大夏向馬文升使個眼角,又緊趕兩步,躡上楊守隨悄悄低語幾句,午門外文官入轎、武官上馬紛紛離去。劉大夏帶著親兵有意放緩了步子,後邊馬文升、楊守隨等幾人的轎子也跟了上來。六部三司衙門其實相距不遠,基本上都在一條街上,以方便皇帝的旨意傳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