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第1/2 頁)
五口通商以來,輸入中國的商品,在正規貿易中,以紡織品為主,第一為棉紗棉布,其次為呢絨,沿海地區先受到影響(見86頁)。左宗棠到西北後,以甘肅盛產羊毛,可用以織褐織毯。一八七一年設立蘭州機器局,除制軍火外,並自造機器,試製洋絨,進而添購絨呢機器,由上海德國洋行承辦。一八八〇年成立機器織呢局,技師盡為德人。左離西北後,德人以合約期滿回國,織呢局鍋爐破裂停工,為時僅約三年。另一原因為成品的質量、售價均不能與洋呢相爭。
一八五六年以來,英商兩次謀在上海設立紡織廠未準。一八七五年,李鴻章有感於英國洋布輸入為中國耗財大端,亟宜購置機器仿織,期漸收回利源。不久天津、上海均有人願意承辦,獲得李鴻章的協助。一八八二年,李再向中樞陳述&ot;各國通商以來,進口洋貨日增月盛,核計近年銷價,已至七千九百餘萬兩之多,出口土貨,年減一年。進口洋貨以洋布為大宗,近年各口銷數至二千二三百萬兩。洋布為日用所必需,其價又較土布為廉,民間爭先購用,中國銀錢耗入外洋者實已不少&ot;,不得不設局仿造,以分洋商之利。是年上海機器織佈局成立,享有十年專利權,這是第二個非軍事性的企業。曾任洋行買辦的鄭觀應為初期的主要籌劃人,但困難重重,中法戰爭的影響尤大。股本至一八九〇年始行募足,有三萬五千紗綻,五百餘檯布機。終因官為總辦,弊端叢生,三年後毀於火,損失不貲。
一八八八年,張之洞籌設廣州織布紡紗官局。張督鄂後,一如鐵廠,亦移至武昌,名曰湖北織佈局。一八九二年開工。有紗綻八萬枚,布機一千臺。一八九四年又募集商股,開辦湖北紡紗局、繅絲局、制麻局,與織佈局合稱為湖北紡織官局。織佈局為官辦,餘為官商合辦。張的願望是能將盈餘撥補漢陽鐵廠,亦即以民生工業所獲之利,作軍事工業的佐助,實際上未曾做到。
一八九一年上海又有一官商合辦而非官督商辦的華新紡織新局,此與上海機器織佈局的十年專利,只准他商附股,不準別行設局的規定,自屬違背。它之得以設立,是商人不信任官府,不願附股於官督商辦的企業,李鴻章或感於辦法有變通的必要,華新局的規模又不甚大,股東復為有力之士,如江海關道聶緝□[上規下木], 1所以特予許可。最後作為華盛機器紡織廠的分廠。
上海織佈局被焚後,津海關道盛宣懷及聶緝□[上規下木]奉李鴻章之命於一八九四年,在該局原址另行籌設。名曰華盛機器紡織總廠,仍為官督商辦,並於上海、寧波、鎮江等處招商分設十廠。預定總廠紗綻為七萬枚,布機一千五百臺,各分廠二萬枚至四萬枚不等,布機二百至五百臺不等。一日夜可出紗一千包,出布-萬匹,每年共值銀二千五百萬兩(時進口紗布共值銀五千二百萬兩),仍享有十年的獨佔權,紗布如果出口,除關稅外,概免內地沿途稅厘。此一新的紡織廠,即由盛宣懷督辦。
----------
1曾國藩之婿。
第八章 甲午慘敗與中國分割(一八八五至一九〇〇)
第一節 日本挑釁求戰
自強運動的動機,一為對內,一為對外。對外實指西方國家,志在自保。一八七四年以後,日本亦為物件之一,甚而更為重要。其後雖經中法戰爭,仍時刻注意日本的動態,但仍系守勢。日本明治維新,高唱&ot;尊王攘夷&ot;,尊王是鞏固皇權,攘夷是防衛歐、美,所採亦為守勢。及維新稍有所成,則轉對中國,所採全為攻勢。中日遂不免一戰,亦為兩國新政的一次決賽。朝鮮當日本向亞洲大陸擴張之沖,所以爭端即起於朝鮮。
一、李鴻章的朝鮮政策
中國之重視朝鮮是為了東北的安全,因為東北的安全,關係北京的安全。十六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