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第1/2 頁)
清廷與李鴻章仍盼能獲得外力援助,分向各國洽商。李告英使歐格訥,如能使中國不喪失領土,願給英人以政治、軍事、鐵路、礦山、商務特權。英國以列強在華爭奪日劇,已準備聯日,歐格訥勸李接受日本的要求。美國公使田貝,亦勸他放棄各國干涉之念,割地之外,並須賠款,日後可用美人築鐵路、開礦山、辦銀行以增加收入。俄國最關心的為日本是否要侵佔朝鮮、滿洲,在未確悉之前,暫不採行動,只說日本如要索過大,即聯合他國干涉。德國亟欲在中國取得軍事、商務、海港權利,中國困難愈大,德國的機會愈大。法國以俄國的馬首是瞻,亦要等待日本要索土地的具體事項,再出而評論。清廷與李鴻章的願望全部落空。及至威海衛陷落,北洋艦隊盡殲,日本大有轉犯天津、北京的可能。三月三日,清廷終於授李鴻章以商讓土地之權,原因是倘不如此,&ot;則都城之危,即在指顧,以今日情勢而論,宗社為重,邊徼為輕&ot;。
三月二十日,李與伊藤、陸奧開始在日本馬關談判,隨員中有他的兒子李經方及羅豐祿、馬建忠、伍廷芳與在日本參加的美籍顧問福士德。1李要求先行停戰,盼中、日永結和好,共維亞洲大局,否則有害於華者未必有益於日。伊藤不加理睬,翌日提出如下條件:日軍佔領山海關、天津、大沽,該地華軍一律繳械;天津至山海關鐵路歸日軍管理,中國負擔停戰期日本軍費。李認為太苛,伊藤迫他於三日內撤回停戰要求。二十四日,第三次會議,李允不談停戰。日本浪人慾使和議不成,李於返寓途中,遇刺受傷。此一狙擊,反予李以幫助。伊藤、陸奧恐李藉口回國,招致歐洲國家干涉,立許停戰,但臺灣、澎湖不在其內。
四月一日,伊藤提出狠毒的講和條款,限四天決定。李酌加修正,委婉懇求,希望日本為兩國久遠關係著想。伊藤仍逼他作諾否確答,並威嚇李經方說:日本為戰勝者,如談判破裂,&ot;我命令一下,則北京安危,有不忍言者。中國全權大臣一去此地,能否再安然出入北京城門,亦屬不能保證&ot;。李鴻章與北京最不肯接受的為賠款三萬萬兩,割讓奉天南部(遼東半島)及臺灣、澎湖。經過伊藤的威嚇,李允割鄰接朝鮮的四縣及澎湖。十日,伊藤將條款略為削減,遼東半島的遼陽除外,賠款改為二萬萬兩,其餘均照原案,&ot;但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ot;。北京希望賠款再減,並保有臺灣北部,倘無可再商,即與訂約。日方於李與北京往來電報內容完全知道。第五次會議時,李雖作最後乞求,伊藤堅稱不能再讓。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李氏父子與伊藤、陸奧將條約畫押,即馬關條約。
----------
1伊藤及陸奧亦有一美籍顧問。
條約的主要內容,一為中國承認朝鮮自主,即默許朝鮮由日本宰制,中國不再過問。二為割讓奉天南部,及臺灣、澎湖。奉天南部包有鴨綠江口至鳳凰城、海城、營口以南的整個遼東半島.旅順、大連在內。臺灣、澎湖為臺灣全省,以往雖有對俄、對英失地之事,或為邊遠荒涼之區,或為海中小島,此次所割均屬&ot;腹心根本,膏腴要塞&ot;。三為賠款二萬萬兩,三年內付畢,約為一八四二及一八六〇年對英、法賠款的七倍,超過中國全年收入的兩倍。清廷不得不飲鴆止渴,在種種勒索之下,舉借外債,以致財盡民窮;日本則以這筆相當於全國三年收入的鉅款發展實業,擴張軍備,加緊對華侵略。四為日人得在中國各口岸從事工藝製造,機器只納進口稅,所製造貨物豁免內地稅、鈔課、雜派。即是日人有權在中國設立工廠,就近利用中國的原料、人工,產品又可免納稅捐,使中國的工商業無法與之競爭,西方各國亦援例辦理。李與清廷力爭割地、賠款,對於這項關係經濟命脈的條款,則輕輕放過。五為開蘇州、杭州、沙市、重慶為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