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又一次體會到手裡沒錢的窘迫(第1/2 頁)
墩墩在旁笑嘻嘻道:“其實還是自己認識字好,想記個賬就不用畫符號了,別人看賬都看不明白記得啥。” 玉桃一下子漲紅了臉,不說話了。 心裡暗下決心,要認真學寫字,以後記賬就不用畫那些符號,不能讓墩墩再笑話她。 沈鈺在旁看著好笑,也有點心虛。 誰讓自己也是個不會寫字的,那些符號還是自己先畫起來的。 到了書肆,按著楊先生開的書單,買了必買的兩冊書。 墩墩和玉誠一人一塊硯臺,是準備帶到學堂裡用的,選了幾塊便宜大塊的墨錠,十大張毛邊紙,一人兩支毛筆。 看上去數量不多,卻足足花了二兩半銀子。 沈鈺一邊掏銀子,一邊心裡念著,再窮不能窮教育,可這紙張、書籍也太貴了。 此時的書可真貴呀,兩本薄薄的小冊子,一共加起來也不足五十頁,居然就要了一兩銀子。 付完了銀子,沈鈺發現那旁邊書架上擺著一溜的話本子和傳奇故事。 隨便拿起一本,發現一本書比剛買的小冊子兩本還厚,頁數更多,紙質摸起來還更厚更光滑。 嚇得沈鈺悄摸摸地又給放了回去,壓根沒敢問價。 以後要努力賺銀錢,要不都買不起話本子。 沈鈺給自己使勁打雞血。 回到家中,墩墩他們湊在小桌子那裡裁紙。 沈鈺則琢磨著,是不是要讓李氏給兩個孩子,用布縫個書包啥的。 不知這個時代上學的小孩子背什麼樣的書包。 正想著,李氏拎著兩個方方正正的竹編小筐擺在方桌上,問沈鈺道:“好不好看,又輕巧又方正。” 沈鈺拿起一個仔細打量,這大概就是這個時代的書包了吧。 竹子編成長方形的小筐,大小比現代的書包要大些。 上方有可以開啟的蓋子,側面有可以背起的兩條揹帶,用軟藤條編的,外面纏上了厚厚軟軟的布條,背起來一點都不硌肩。 最有意思的是這個書箱的上方,還又高高的多出一層支架,上面有個用青布繃出的布棚子。 背起書箱時,布棚子正好在頭頂上方,可以遮陽。 沈鈺笑著道:“這還自帶遮陽棚,走路都曬不到。” 李氏笑著道:“是呀,你們去買書時,我和姜姐姐一起到街上的竹器店裡挑的,這兩個尺寸合適,又最輕巧,價錢可不便宜。” 說著,用手捻了下布棚子道:“就是這個布料差了些,紡的線太稀疏,可比以前在村裡時,自己紡的線織出來的布料差太多了。” 沈鈺給李氏出主意道:“不如去買些油布,重新換上,這樣既能遮陽,還能擋雨雪,萬一下雨了,書箱裡的書和紙張也不會被淋溼了,豈不更好。” 李氏笑著道:“你這丫頭,哪裡來的這些想頭,這個法子好,午間送完餐,去布店裡買一塊油布換上。” 說著,又道:“也不知那衙門裡,要到幾時才把胡婆子賠付的銀子給我們,周大郎把抵罪銀子都繳上去好幾天了,也該給我們了。” “不會不給了吧,這兩日,覺得哪哪都要花銀錢。” 李氏憂心忡忡地,盤算著午間買油布要多少銀錢,買幾尺才夠。 這幾日又要買書和筆墨紙硯,又要準備兩個孩子上學的銀子,還要買書箱,等正式上課了,還有包飯銀子,細算下來,至少要準備五十兩銀子才夠用。 在這個時代,讀書是件很花費銀錢的事情,但若中了舉,就一下子鯉魚躍龍門,人生從此不同了。 所以,只要有條件,每家都是積極送孩子讀書的。 買完鋪子後,沈鈺手裡只餘下三四十兩現銀,這幾日雖說一直是照常擺攤,可是中秋已過,小團圓餅這塊的收入就沒了。 到時候兩個孩子去上學,店鋪接手過來,總要添置新的灶具,店裡面也要重新修繕一番,才能重新開張。 上學和店鋪修繕兩筆銀子都是不能省的。 沈鈺又一次體會了捉襟見肘的感覺。 唉,還是銀錢賺得太少的緣故,要是錢多的話,哪裡需要這樣算計。 沈鈺笑著安撫道:“娘,彆著急,要不,我午間用那雞做道菜,給陸公子送去,順便問問他賠付的事。” “他經常幫著縣令大人處理公事,他肯定知道何時才會把賠付銀子給我們。” 想到那暫時用繩子拴了雞腳,養在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