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第2/3 頁)
了一下,未能掙脫,便乾脆撲入張珏懷中,含著熱淚,低低絮語道:&ldo;我悄悄離開大理前,曾去問過我娘,問她為何不假裝答應餘相公,好先換回阿兄。她說:她永遠不想成為命中註定將成為的人。當時我不明白,現下我知道了,她只是千尋,永遠不想再做回汪紅蓼。可是我……我卻要去做命中註定將要成為的人,是為了你……為了你……&rdo;
悲莫悲兮生離別,最大的悲哀,是有希望的離別。張珏只覺得大汗出過後,身子又一點一點地涼了下來。
他們相識於梅花怒放的時節,分別於芳菲落盡的暮春。花開花謝人盡散,物是人非事事休。原來塵世中的緣分,只如一季花落,相比於天地之遼闊,不過是微不足道的一葉瓣香。而他,卻依舊要把她放在心間,記在此生的回憶中,不會淡忘,不能忘卻,就如同心香一瓣,早已係住生命中的那縷幽魂,再也揮之不去。
正梅花、萬裡雪深時,須相憶。
尾聲
時人將餘玠比作唐代西川節度使韋皋。當年韋皋亦暴斃而死,傳說是為朝廷所派刺客所害。而今&ldo;大將未死敵手&rdo;的悲劇再度上演,餘玠竟落下與韋皋一樣的命運,這正是中國歷史最可悲、最可嘆的地方。這個曾經力挽狂瀾、拯救四川危局的傳奇人物,本可以更有所作為,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去。
寶祐元年(1253年)五月甲午日,宋理宗聽信權臣謝方叔、徐清叟讒言,出人意料地發出庚牌,召四川制置使餘玠回朝奏事。
當時四川在餘玠的苦心經營下,軍力、財力、民力均已經復甦,不需要再由南宋朝廷調兵、運餉支援。也就是說,總理四川軍、財、政大權的餘玠已經完全可以不再受朝廷掣肘。反倒正是這一點,加上餘玠喜歡個人便宜行事的個性,讓朝廷對他頗有疑忌。正好出了王夔事件,利戎司統制姚世安自代為主帥,拒聽餘玠軍令,並利用與權臣謝方叔的侄子交好的關係,想走謝方叔的路子來制衡餘玠。謝方叔正嫉恨餘玠,自然不會錯過機會,於是他一面假意調停餘玠與姚世安的關係,一面造謠中傷餘玠,誣陷他掌握大權,卻不知事君之禮。宋理宗對餘玠在蜀中的威名也心存疑懼,甚至懷疑餘玠有自立為王的可能,聽信了權臣謝方叔、徐清叟讒言,緊急召餘玠入朝。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