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吐蕃向大唐上貢 求和(第1/5 頁)
吐蕃向大唐上貢 求和
聽從指揮,聽從軍令,必然會有肉吃,加官進爵。
諸將聽後心中一凜,都知道李瑄是狠人。
很少有節度使一上任,就將軍使鎮住的,李瑄就是其一。
他們紛紛表示聽從軍令,必不敢違背。
議事五天,李瑄一一接見將領,瞭解軍中情況,包括諸軍中副將的事蹟,才使諸將回到自己的鎮守之地。
這期間,李瑄來到河西長行轉運使的中轉驛站,聽官吏彙報情況。
從西域運回長安的物資,大多是朝廷之物。
但運力並沒有李瑄想像中的那麼大。
一路上損耗又太多,李瑄覺得有些東西得不償失。
李瑄決定先觀察一段時間,等完全瞭解諸轉運站後,再思考對長行轉運的改革方案。
安思順已經來到河西,他感激李瑄對他的提拔。
他父親是上一任河西都知兵馬使,他接著就任,也算是傳為佳話了。
同時,李瑄也將張興召來,讓他在河西軍中,再挑選五百名身高六尺的壯漢,將陌刀將擴充到一千人。
河西的陌刀包括儲存,一共有五百柄,且河西的工匠數量更多。
能幫助陌刀將的鎧甲丶兵器加快完成。
李瑄會上奏將臨洮軍擴充至兩萬人。
其中,陌刀軍擴充至一千人,斥候營擴充至一千人。
弩兵增加一千,擴充至兩千人。
精騎增加一千,擴充至五千人。
輕騎增加兩千,擴充至七千人。
這些兵馬自然不是新增加國家的負擔,而是從赤水軍中調四千。
赤水軍人數太多,調走四千士兵,還有兩萬九千人。
從赤水軍,李瑄會將俘獲馬調走五千匹。
然後再從隴右諸牧監徵調五千匹戰馬,充實臨洮軍。
將來臨洮軍會有兩萬士兵,五萬匹戰馬。
這樣可以長途突襲,以閃電致勝。
而且從赤水軍直接選精騎,不需費力去訓練。
集結河隴之力,兵甲更容易補足。
這件事情,李瑄交給李朱師和王難得交接。
「吐蕃竟然向我大唐求和?」
三月初,李瑄從湟水城劉晏的信件中得知吐蕃遣使入唐的訊息。
入唐的使者是吐蕃中貢論末結桑東則布。
李瑄知道這個人物,是一個名將,將來會接替沒廬窮桑倭兒芒的位置,同時也是一個反骨仔。
十來年後,在賽馬城政變殺死一代雄主尺帶珠丹,完成弒君的壯舉。
但沒過多久,就被恩蘭達扎路恭平定。
據說吐蕃攜帶大量金銀珠寶,像是去朝貢一樣。
李瑄準備三月下旬動身去長安,他快馬而去,必然能在末結桑東則布之前到達長安。
他已經在佈局與吐蕃的戰爭,絕不能讓兩國求和。
因為李瑄知道,吐蕃這是在拖延時間,並非真正的求和。
這一代吐蕃的贊普野心勃勃,也生起一批野心勃勃的大臣。
「聖人對吐蕃的反覆無常恨之入骨,同意求和的機率極低。」
李瑄想到李隆基對吐蕃的態度,逐漸將心放下。
不論如何,李隆基有詔,李瑄會在四月之前,到達長安。
這段時間,李瑄一直有聽隴右傳來的軍令。
得知吐蕃依然在建苦拔城,吐蕃內部有向九曲丶青海增兵的跡象。
吐蕃不斷有軍械,將士,向石堡城運送。
這代表吐蕃也在積極備戰,或者隨時防守。
李瑄兼河西節度使的訊息,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