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輕描淡寫(第1/2 頁)
還沒等許寧回應,機場的大喇叭就宣佈打靶實驗即將開始。
“16號機準備滑行,請無關人員迅速離開跑道區域。”
無論你是研發飛機還是導彈的專家,在機場上都得遵守安全規定,此刻所有人都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
他隨著大部隊回到了塔臺的指揮中心。
對於許寧而言,站在這個擁有最佳視野的地方觀看戰鬥機起飛早已習以為常,不再像第一次那樣感到新鮮。
很快,他的目光被一塊在這個年代相對巨大的crt顯示屏所吸引,這塊螢幕顯示著地面雷達捕捉到的資訊。
“16號機已進入測試空域,雷達系統運作正常!”馮林透過無線電報告,聲音沉穩而冷靜。
塔臺的指揮官則在為試飛員提供實時更新:“靶機已經升空,預計兩分鐘後到達目標區域。”
隨著時間推移,指揮官不斷更新著靶機的位置:
“預計一分鐘後進入目標區域……”
“靶機已抵達目標區域,可以開始搜尋。”
然而,這一次無線電中出現了短暫的沉默,隨後馮林的聲音再次傳來:“雷達未能鎖定目標,請確認目標位置。”
這句話讓塔臺內每個人的心都懸了起來。
霹靂11導彈採用的是半主動雷達制導技術,如果雷達無法鎖定目標,那麼這次武器測試就無法繼續進行。
“目標位於你的左前方,9點鐘方向,距離13公里。”指揮官的語氣也變得有些緊張。
許寧微微皺眉,心中已經有了猜測。按照常規,新導彈的測試應該選擇效能穩定的飛機作為載具,等導彈定型後再用新型飛機進行測試。
但殲8b/d的情況特殊:儘管其龐大的機頭顯得先進,內部卻依然裝載著老舊的208a火控雷達,探測範圍僅略優於飛行員在晴朗天氣下的目視距離。
不僅如此,這臺雷達不僅探測能力有限,而且耗電量巨大,與老式的渦噴13發動機配套的發電機功率僅有6千瓦,難以同時滿足雷達和改進後的連續波照射器的電力需求。
曾經的或是未來的經驗都表明,這套系統升空後的工作距離極限不過10多公里。
雖然這勉強達到了“超視距”的標準,但在實際戰鬥中作用有限。畢竟,霹靂8導彈的射程都能達到15公里。
這樣一來,霹靂11導彈40公里的有效射程被大大浪費了。
從考試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表現也難以達標。
因為從雷達捕捉到目標到發射導彈需要幾秒鐘的時間,如果捕捉距離僅略超過10公里,在導彈發射時很可能已無法滿足最小射擊距離的要求。
馮林的報告很快證實了許寧的擔憂:“12公里,目標已被雷達捕獲!”
這不是雷達故障的問題,而是效能確實存在侷限。
幾秒之後,馮林再次報告:“導彈準備就緒!”
然而,此時螢幕上顯示的目標距離已經縮短到了9公里。
塔臺指揮官無奈下令:“發射距離不符合測試要求,終止發射程式!”
導彈打靶測試不是一次性的,只要燃料充足,可以重複嘗試。
但即便如此,三次嘗試下來,馮林駕駛的19號機始終未能在15公里外鎖定目標,直到靶機因燃油耗盡而墜毀。
十幾分鍾後,攜帶兩枚霹靂11導彈的19號機緩緩降落在鼎新機場,並由牽引車帶回機庫。
601所和機電二局的技術人員再次聚集,但現場氣氛明顯沉重了許多。
當馮林從駕駛艙爬出時,即使站在遠處,也能感受到這位資深飛行員心中的遺憾。
通常情況下,從靶試失敗到問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