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教育改革(二)(第1/2 頁)
在那場風雲激盪的靖難之役後,大明王朝的天空似乎依舊陰雲密佈,只是這雲層的背後,已悄然換了一位新的掌舵者——永樂大帝朱棣。世人皆以為,這位以武力奪得天下的帝王,定會在登基之後立即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風暴,尤其是在那被視為士人階層晉升階梯的科舉制度上。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朱棣並未急於求成,反而在改元永樂後的第二年,按照舊有的慣例,緩緩拉開了科舉殿試的序幕。
這一場科舉,不僅是一場文墨的較量,更是朱棣深謀遠慮的一步棋。他以科舉為餌,意在安撫那些因戰亂而心生惶恐的文人士子,用一場盛大的考試,向天下宣告:無論風雨如何變換,大明對學問的尊重,對人才的渴求,從未改變。這既是對文人的一次溫柔招攬,也是為即將推行的新政播撒下希望的種子,畢竟,新政的推行離不開那些滿腹經綸、心懷天下的官員們。
然而,在這看似平和的佈局之下,卻隱藏著大明王朝深層次的矛盾與挑戰。一方面,明清時期官僚體系臃腫,冗官現象嚴重,大量的官員佔據著位置,卻未能發揮出應有的效能,國家的錢糧如同流水般悄無聲息地消失在這些冗官的無謂消耗之中。另一方面,又有無數才華橫溢、渴望為國效力計程車子,因官職有限,只能徘徊在仕途之外,成為候補的遺憾。
更為棘手的是,皇權與地方的斷層問題日益凸顯。在那個時代,朝廷的權威似乎難以觸及鄉野,許多偏遠之地,甚至找不到正式的官府機構,治理之責多由一些編外人員勉強支撐,這無疑大大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這種矛盾,就如同一條緊繃的弦,隨時可能因外力的一觸而斷,引發更大的動盪。
朱棣深知,要鞏固新朝,加強中央集權,就必須解決這些難題。科舉,只是他龐大計劃中的一環,而真正的考驗,在於如何在不觸動根本的前提下,巧妙地調整官員結構,既減少冗官,又能讓真正的人才得以施展才華;同時,還要設法將皇權的觸角延伸至每一個角落,確保每一寸土地都在大明的掌控之下。
朱棣那一次殿試是有史以來錄用人數最多的一次。這些錄用人員分批次在朱棣在當燕王的時候創辦的軍政學堂進行了短期培訓。尤其是糧食統購統銷政策開始後,朱棣於各地設定了鎮長一職,同時新增了部分機構,這些新錄用計程車子,名次排名在後的全部被陸續派往充實。
永樂五年的那個春天,大明帝國的天空似乎比以往更加明亮,因為一場影響深遠的科舉改革正在悄然醞釀。明成祖朱棣,這位以鐵腕手段穩定江山、又以深邃眼光謀劃未來的帝王,決定對科舉制度動手,他要讓這個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古老機制煥發出新的生機。
改革的第一步,便是將基礎教育的根基扎得更深。朱棣規定,所有的童生,無論是出身貧寒還是富貴之家,都必須在本地官辦小學堂或是秀才開設的私塾中完成學業。這一舉措,不僅讓教育更加普及,也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了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州縣府衙所在的城鎮,更是嚴格執行這一規定,確保洪武三十年後出生的每一個孩子都能進入官學,為將來的科舉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然而,這條路並非坦途。朱棣設定了嚴格的年齡限制,童生們必須在十四歲之前取得童生資格,否則便失去了繼續攻讀秀才功名的機會。而秀才功名,更是需要在二十二歲之前取得,否則便與仕途無緣。這樣的規定,既是對年輕士子們才華的考驗,也是對他們勤奮與毅力的磨礪。
但科舉之路並非只有一條。取得秀才功名後,士子們有三種途徑可以選擇。一是參加每年舉行的縣府吏員招考,憑藉自己的學識和才華,按名次分配至各個崗位,為國家效力。二是進入朝廷的國有集團任職,雖然可能是在邊遠區域,如國有糧店、邊疆開發集團以及建設集團等,但這也是一條為國為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