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6部分(第2/4 頁)
著,類似於3k黨或納粹,甚至被各國君王當作恐怖分子來查禁,即使是天主教陣營內部最虔誠的西班牙王國,最後也無法容忍耶穌會的猖狂行徑當時的耶穌會傳教士居然在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公然煽動分裂,一度建立起了類似條頓騎士團國的南美耶穌會國!
最終,在歐洲各國君王的反彈之下,教廷不得不在十八世紀解散了耶穌會,雖然在十九世紀,耶穌會又再次復活,但此時已經是工業革命的年代,無論是耶穌會還是羅馬教廷,都沒有了當年的瘋狂勁頭。
不過,在歐洲基督教世界以外的地方,大航海時代的耶穌會成員卻是形象頗為正面,廣受世人讚頌。
在十六世紀,鑑於新教勢力已經在歐洲北部日益強盛,恐怕難以遏止。為了彌補失陷的信仰陣地,羅馬教會做出一個戰略決策,那就是利用地理大發現的良機,派人前往亞洲、非洲和美洲大力傳播天主教信仰,在全世界範圍內增加天主教信徒的數量,最後憑藉體量上的龐大優勢,重新壓倒歐洲的新教異端。
類似這樣的戰略,在基督教的歷史上已經有過一次成功先例在羅馬帝國後期,雖然基督教已經成為帝國的國教,但羅馬教會不過是帝國五大宗主教座之一,跟君士坦丁堡、安條克、耶路撒冷和亞歷山大宗主教平起平坐而已。然而,在西羅馬帝國崩潰的過程之中,羅馬教會依靠孜孜不倦地向各路日耳曼蠻族傳教,促使他們逐一皈依天主教,從而極大地擴張了天主教的信仰人群和勢力範圍。最終使得羅馬教會從曾經的五大宗主教座中脫穎而出,一躍成為了整個西方世界的信仰主宰,凌駕於所有的世俗君王之上。
因此,在面對新教異端的不斷進攻之時,羅馬教廷再次啟動上述戰略,也就成了很自然的選擇。
於是,作為教皇的忠實追隨者,耶穌會毅然向全世界派出傳教士,憑著一腔宗教狂熱,不惜冒著海難、瘟疫和戰亂的風險,跋山涉水前往萬里之外的異域傳播信仰,他們在非洲向黑人傳教,在北美向易洛魁人傳教,在東亞的傳教歷史更是聞名遐邇,比如中國的利瑪竇、湯若望,日本的沙勿略都是耶穌會成員。
然而,雖然這些耶穌會傳教士是憑著宗教狂熱支援他們前往遠方傳教,但是他們的傳教活動,想要在其它文明國家獲得成功,光靠自身的狂熱和虔誠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當地統治者的支援,至少是默許。
所以,那個年代來到東亞的耶穌會傳教士,普遍以西方的先進自然科學、軍事技術和繪畫雕像藝術作為敲門磚,設法吸引東方上流社會的關注和喜好,從而潛移默化地傳播信仰,因此在無形之中起到了東西方文化交流橋樑的重要作用。其中混得最成功的幾位耶穌會傳教士,甚至成了東方君王的座上賓。
不過,在這個被數十萬現代中國穿越者極大改變了的明末位面,面對著瘋狂擴張、文明興盛、技術先進、實力強橫的“澳洲人”,來到遠東的耶穌會傳教士們,卻陷入了左右為難和不知所措的困惑之中。
從好的一方面來講,“澳洲人”對天主教的教義本身並無多少牴觸,甚至很早就已經有了自己的天主教會和教堂,以及數量龐大的天主教徒大約在十四世紀中葉,一位名為李維的法蘭西籍醫院騎士團成員,因為一些奇妙的際遇,偶然地輾轉來到了澳洲人的土地上,並且成功地將上帝的榮光傳播到了這片土地,讓一部分澳洲人皈依了基督教,這就是澳洲天主教會的由來。(來源於穿越者編造的《澳宋帝國興亡史》,這本書跟著各式各樣的“澳洲貨”流傳向世界各地,目前在歐洲已經成為暢銷書。)
在上述訊息傳到羅馬之後,整個天主教廷都為之歡欣鼓舞。教皇正式頒佈諭令,冊封“聖李維”作為澳洲人的守護聖人。而據說是“聖李維”出生地的馬賽港街頭,也豎起了李維的石像。還有一些學者和教士認為,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