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部分(第3/4 頁)
的馬都騎不住,但論起帶兵倒的確是個好手兒!聽說他在平盧、幽州地界兒把外邊那些以前總鬧事兒的蠻子治的服服帖帖,當地人包括奚、契丹,甚至海邊上的渤海人都將他及史思明史將軍一併尊稱為‘二聖’,公子想想,既然能稱為聖,那該是多大的威勢?所以他每次一到京,這東西兩市裡不論是不是契丹、奚族、還有室韋的藩商都一體減價,口中說他們的族人在河北道受了安將軍的大恩,現在安將軍到了京,也該讓長安百姓也沾沾安大人的恩德。嘖嘖!公子您看人家這將軍做的,還真是要裡子有裡子,要面子有面子。這事兒誰能想到。隔著成千上萬的,咱長安人還能沾上安大將軍的光!”這番話說完,此人猶自感慨了半天。
這人自說得興奮,與楊芋釗交換了個眼色的唐離卻知道此事絕沒有這麼簡單,且不說安祿山這人有沒有這德行,單是那些異族胡商不遠萬里的到長安做生意,也斷沒有白白這樣減價的道理。低頭默思了許久,結合著前些時看到的兩河山川地理圖他才想明白其中原委。
原來,此時中原為東北各族交通。海路此時並不發達,而在陸路上卻只有北口關及諭關兩個關口可通。而這兩個在後世被改名為古北口及山海關的險要關隘恰好都在安祿山轄區之內,這些北地來的商賈經營的幾乎都是皮貨及人參交易,雖然他們遠在長安,但他們的進貨渠道卻被安祿山給緊緊掐住。如此一來,這些商賈想不聽話都不行。至於後面那些商賈替安祿山評功擺好的話語。明顯的是有人統一了口徑。
正當唐離在低頭沉思的當口兒,就聽身邊喧譁聲起,他扭頭看去時,只見灞橋至明德門的管道上正有一股煙塵騰起。
只是讓城內外行人詫異的是,第一撥兒到的並不是安大將軍的車駕,這一行二百人牙兵隊伍打出的旗幟上書就的是“章仇”二字。原來,現在到的卻是劍南道節度使章仇兼瓊。
唐離抬頭看去,旗幟下的正緩緩策馬而行的章仇兼瓊是個年在六旬的老人,雖然久鎮邊塞,但此人的面板保養的倒是不錯,身子高高瘦瘦,雖然年紀已大,卻並不曾塌腰縮肩,高踞馬上,眾兵環衛,那身高階將領的制式黃金鎖子甲倒也襯得章仇兼瓊很有幾分威武之氣,見到這一幕,等候著城門內外的行人自然有人出聲歡呼喝彩。
在牙兵隊伍之後則是一長溜的馬車,上面安置的是章仇兼瓊的家眷細軟,他這番到京之後就待接任戶部尚書,是以把整個家當都搬來了長安。
章仇兼瓊一行越到明德門下速度越慢,唐離身邊站著的楊芋釗說了句:“別情,愚兄去去就來。”隨後就分開人群向馬車走去。
老楊找的不是章仇兼瓊,而是護著車隊的一個三旬將領,那人見了人群中走來的楊芋釗,微微一愣之後隨即喜形於色,只是他不方便下馬,二人就趁著空隙說了幾句話語,老楊便揮揮手摺了回來。
“你們一起先走就來,何必要等我。”章仇兼瓊此番回京任戶部尚書,出主意及居中聯絡的都是楊芋釗,此時章仇兼瓊到京,唐離知道二人必定要先一步溝通情況。
“現在這模樣能說什麼話?待會兒章仇大人進城安頓好以後我再去不遲,”老楊笑著解釋了一句後又與唐離並肩站做了一處。
劍南節度使的馬隊過去了約半柱香功夫後,剛剛的煙塵還沒有完全落盡,隨即又有一股更大的煙塵騰起,隨著這煙塵傳來的是一陣兒整齊的踏步聲。
“安將軍,這是安將軍的銀甲牙兵隊。”聽到這踏步聲,城門內外等候的行人立即躁動起來,紛紛手指著灞橋方向亂糟糟說個不停。
隨著踏步聲越來越近,唐離就見騰起的煙塵中閃出一大片白光來,剛才章仇兼瓊的牙兵隊不過二百人,但眼前這一片白光最少不下四百之數。
馬隊越走越近,唐離才透過騰起的煙塵看得明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